白癜风激光治疗 https://m.39.net/disease/a_9376964.html各位看官平日看古装剧时,看见古人下饭馆动不动就掏出一块金银锭或者元宝,会不会产生一个疑问:那时候的官府为什么不铸造金币银币,这些不是比块状的更方便携带吗?
金银稀少昂贵,铸造金币银币无法供日常流通。
古中国虽然是文化大国,但是在金银这方面的保有量确实不大,属于贫金国和贫银国,这并不代表当时我国缺少金矿,相反黄金矿藏储量多,却因为技术水平较低难以开采,产量不高。
在银矿方面古,古中国严重缺乏,加之技术低,造出大量的银币实乃天方夜谭。
首先,铸造金银币的成本高,损耗大。在技术远不如现在发达的年代,钱币采取批量的磨具铸造法,成型后再批量打磨。目的就是为了省去开支和资源产量。如果也用此法铸造金币银币,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其次,古代地域广茂,人口多,资源分配不均,形成“僧多粥少”的社会环境。据史料记载,西汉全国人口59,,人,宋金两朝人口合计76,,人,乾隆时期人口鼎盛时期可达3亿多,在这种情况下,历朝历代的官府想要发行金币和银币,简直供不应求,供百姓日常使用更是天方夜谭。
老百姓穷苦,根本用不上大量的金银币,更无法将它用于日常的消费。古时也有部分金币银币,但是流通困难,基本只做把玩之物,或被带入墓葬中做殉葬品。
劣币驱逐良币造成官府限制金银币流通。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很长的时间都在实行双币制。由官府和民间自行铸造的钱币,叫定价币值货币。由官府定下来的铸造钱币的标准用于经济和社会运转。
交易中,黄金和白银都是要称重的,也叫重量币值货币,古代社会不需要这么多的钱,用铜币更方便,官府也倾向于把铜钱币值定得更高些。这样一来,百姓根本没必要拥有那么多金币银币,用铜币更方便,也足够自己得经济支出。
由于黄金白银得价值过高,产量固定,流通数量开始减少,官府会通过税收和大批出售储粮得方式从民间收缴金银,需要发行新货币也会铸造铜币替代。
古时铸造货币工艺的差别也很大,其中有部分人私自铸造货币掺假,当时百姓没有辨别真假的能力,久而久之社会上的真钱币就会减少,被一些能辨别真假的人带走收藏,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现象。
这时就需要官府时不时铸造新的钱币,往市面上投放。
这样以来,直接导致官府的财政实力被渐渐削弱,大家都自己铸造钱币,官府的钱都不值钱了,那还怎么发展呢?长此以往,内部的资源交流受到限制,紧接着整个王国的根基都会受到动摇。
如此看来,铸造金币银币不光损耗巨大,对国家的发展也不利。
追溯元宝的故事。
元宝起源于唐朝,是一种古代货币,由黄金或者白银制作而成。《旧唐书·食货志上》记载:“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钱是唐朝铸造的铜钱,“开元”在上下,“通宝”在左右。当时在百姓中流通不久,有人读错的顺序,念成了“元宝”,一传十十传百,从此就有了“元宝”之称。
它还有一个名字是金银锭,是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媒介。
元宝前身是唐宋圆弧束腰银板,后面银板的两端开始变厚,变厚到一定程度后,两边翘起,比较通俗的说法是,民间觉得这种形状像棺材板不吉利,于是便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两边翘起,中间鼓起的形状。
在明朝中期银两代替大明宝钞成为主流货币,又因为银的兑换比例很高,一锭银子可以换很多铜板,百姓往往把银锭剪碎成小粒使用。
先秦有马蹄形金锭,西汉时有麟趾金,唐代多为长立方体,宋代则为束腰板形。元朝到清朝,大部分是船型,而这个形状用布包裹起来,缠在腰间也很稳定,“腰缠万贯”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重农抑商,限制商品交易。
帝王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防止有钱人招兵买马意图造反,抑制商人的发展,想办法让百姓疲于生计。在重农抑商的政策下,百姓们也不会主动去从事贸易活动,每天想的事情就是怎么耕耘好自己那几亩田地,怎么丰收怎么填报肚子,根本不会想到其他的事情。
那为什么不铸造成金币银币呢,而是成块的银锭?在古代,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是为了日常的流通,只是出远门可以备上的硬通货。古代百姓一生当中能出几回远门呢?
就算出远门,也只是带几块金银锭和元宝,像金币银币根本没有大肆发行的刚需。而且金银一直都是贵重物品,不是一般百姓可以拥有的,铸造成大块状,方便大户人家的储存和堆放。
反之是类似于金银币这种,不容易整齐堆放,也不容易使用。把它铸造成块状的,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还有一种好处:限制流通,同时也解决了国家贵重金属储量不多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不铸造金币银币而是整块的金银锭或者元宝,原因比较复杂,他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由于不同方面的弊端所导致的。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抽丝剥茧,尽量还原真相尊重历史。
对于古时候的一些社会现象,我们不能通过影视剧的素材来揣测,而是要积极去查资料,去求证,力求“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当然不能用现代的思维去思考古代人的想法。
对于文章开头的问题,有一个基本原因和一个根本原因。基本原因,铸造金币和银币不方便于百姓的使用,人们揣一些金币在身上,很难找零兑换不说,用金银还得称重,切成一粒粒的,十分麻烦。
日常跟别人以物易物足够生活,就算出远门需要大量盘缠,带一两块元宝也比一袋子金币更方便。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这些平常人家根本用不起这些稀有金属。
根本原因,我个人认为,还是重农抑商。古代的社会制度跟现代的社会制度不一样,现代社会讲究的是共产主义,而古代社会的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坐享荣华富贵,受万人敬仰和朝拜。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了这个王位流血牺牲、自相残杀,也还是阻挡不了人们对它的向往,可见权力的诱惑如此之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统治者必须稳固自己的地位,而那些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因素,自然是要一一解决。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就会打打降低有钱人的人数,同时也为国家减少隐患,不至于整日提心吊胆,担心哪天招兵买马打到自己头上。
农民专心的干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平日消费用用铜板,偶尔需要银锭,十分忠心的为国家服务,这才是统治者愿意看到的场面。
从这场钱币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各个王朝发展中起着举重若轻的位置,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民都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了,钱币的流通率就更高,文化教育也就进一步提升,盛世就从这一刻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