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很多陕西的朋友,有一次去西安出差,大家聚在一起喝酒,我随口问了一句:你们陕西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一位陕西的朋友笑着回应我:全陕西我不敢说,但西安这地方最大的特色,就是地上面住满了人,地下面也住满了人,所以你晚上回家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点。莫要高声语,恐惊地下人!
虽然是开玩笑,但人家确实有底气开这个玩笑,这不,汉文帝的霸陵被确定了,就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的江村大墓,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汉末黄巾起义,盗贼横行,其中最著名的官盗有两位:分别是董卓和曹操,曹操被拜为盗墓一行的祖师爷,摸金校尉这个品牌就是他创建的!
董卓则凭借一己之力几乎毁掉了汉朝所有的帝王陵寝,可怜汉武帝一代雄主,也没能在死后保全自己的陪葬财产。反倒是他的爷爷汉文帝,因为薄葬而得以保全,而这次霸陵文物的出土,也带我们认识了一个真真切切的汉文帝,极大满足了我这种历史迷的探索欲望,我个人认为,这才是考古的终极意义所在!那么请跟随通晓君,来认识一个真正的汉文帝吧!
目前发掘的汉朝帝王墓之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霸陵和海昏侯墓了,这位海昏侯是西汉的第九位皇帝,汉武帝刘彻的孙子,但他是一个著名的昏君,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被大将军霍光给废掉了,可就是这么一个废人,大家知道他的墓有多豪华吗?光是黄金饼就出土了枚,此外还有33枚马蹄金、15枚麟趾金以及20块金板,其他珍珠宝器不计其数,创下了“汉代考古之最”。
但开创了“文景之治”,在位23年之久的汉文帝,他的陵寝之中只出土了一些陶器,一些为了证明他身份而陪葬的印章,着重强调一点,没有一件金银陪葬品。根据史书记载,汉文帝在濒临驾崩之时,曾经在遗诏中这样要求霸陵的规格: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我们再看看今天霸陵出土的这些陶器,对比一下海昏侯墓中的珠光宝气,真想感慨一句:司马迁诚不欺我,汉文帝果如《史记》所言,是一位非常节俭的君主!
节俭到了什么地步呢?上朝穿草鞋,龙袍打补丁,这种生活习惯和新中国的60后,70后那一代比较像,抛开时代因素,我个人认为汉朝当时的发展情况和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还真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汉高祖刘邦开国之初,汉朝穷到了什么地步呢?连天子出行都很难凑齐八匹好马,有时候还得用牛车代替,没办法,秦末起义,楚汉争霸,匈奴入侵,天下百姓陷入战乱几十年,地主家都没有余粮了,新中国也同样如此,刚建国的时候一穷二白,大家可不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吗?
所以汉文帝刘恒之所以如此节俭,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是有关系,他是刘邦的第四子,因为不受宠爱,所以更有机会接触到底层百姓,也见识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间惨像,种种经历让他看淡了所谓的“富贵荣华”,养成了一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境界,当然,这个“以中有足乐者”指的就是他的治国理想,他知道自己的子民能吃苦,想致富,只是缺了一个好领导而已,而他治国所用的黄老之术,其主旨正好是“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这就叫无为而治!
这种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以身作则,作为皇帝,汉文帝自己穿草鞋,打补丁,还命令整个后宫勤俭解约,想要穿丝绸做的衣服,后宫娘娘们需要自己养蚕丝织,后宫的帐幕,帷子上面,一律不能有花边,以防后宫妇人起了争奇斗艳之心,在位23年,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和马这种象征皇家威严的仪仗都无增添,真正把勤俭节约的风向从上到下给全国树立了起来。
对自己要求严格,对百姓却异常大方,在轻徭薄赋的打基础上,汉文帝还颁布了养老令,大概内容就是,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政府每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岁以上老者,加赐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等等,类似的政策还有不少,一度让年后的我怀疑,汉文帝到底是不是一个穿越者!
纵观历史,能够开创一朝盛世的君主还真不少,比如开启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李隆基,但李世民和李隆基在其晚年都是骄奢淫逸,恨不能享受天下荣华富贵,唯独汉文帝,善始善终,把轻徭薄赋写进了生命的终章,也难怪司马迁都称赞他是一个“内圣外王”的君主。
我们再看霸陵,汉文帝对自己陵寝的陪葬十分小气,仅仅一些陶器,一些印章而已,但对他的母亲薄姬却出手大方,在霸陵的不远处,汉文帝母亲薄太后南陵的发掘工作中,出土了上百件带有异域装饰风格的金、银饰品,这些金器颇有草原风格,考古学家推测,金器的风格可能和刘恒少年时期出任“代王”的经历有关,代地指的是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东北部,这里常年匈奴盘踞,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刘恒从8岁开始出任代王,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长大,也养成了他谨慎、沉静的性格,而刘恒能在代地站稳脚跟,他的母亲薄姬出了很大的力。
汉高祖刘邦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一路打一路播种,薄姬正好是其中的一位,仅仅被临幸了一夜,就有了刘恒,也是够争气的,替汉族生了一个好君王!但是薄姬本就不受宠,刘邦都不一定记得有这么女人,所以即使有儿子,她也选择主动撤出了后宫之争,什么吕雉,什么戚夫人,你们玩去吧,老娘我闪了!
刘邦驾崩之后,吕雉对后宫嫔妃以及刘邦的其他儿子大开杀戒,薄姬为了保全刘恒,一方便表现出了“无欲无争”的姿态,苦读《道德经》,领略道家思想的精髓,极力展现自己的清静无为,另一方面,她主动提出要带着刘恒前往代地,代地是什么地方,西北边疆、毗邻匈奴的荒漠贫瘠地带,一个朝廷根本不关心的苦寒之地,分配到这里和流放也没啥区别了。
吕雉一看,薄姬没啥势力,刘恒也不存在威胁,于是给了一条活路,却不知道,这正是薄姬的高明之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一个母亲的心里,儿子当不当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儿子平平安安,博览群书,通晓大义,替天子把代地管理好就行啦。
薄姬的这种教育方式,说实话对汉文帝的影响是异常深刻的,汉文帝治国思想之中的黄老之术,大多脱胎于《道德经》,这一点就是受到了薄姬的影响,就我自身的经历而言,我认为一个男生的性格塑造,和他的母亲脱不开关系,更何况在刘恒的生命,父亲这个角色一直是缺失的,所以汉文帝能够善始善终,秉承初衷治国23年不变,薄姬对他“坚韧不拔之志”的塑造太关键了,一个好的帝王他不是天生就好,由此可见,拥有一个好母亲实在太重要,大家应该能体会到这一点吧?
正是出于对母亲的尊敬,节俭到极致的汉文帝,给母亲的陪葬品中不仅有上百件金银器物,还有一座“动物园”,陪葬的动物有狍子,猕猴,金丝猴,乌龟,老鹰,仙鹤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仙鹤和乌龟同时出现,在古代的寓意是“龟鹤延年”,由此可见汉文帝对母亲的孝心和尊重。
所以,当西安的朋友叮嘱我“莫要高声语,恐惊地下人”之时,我觉得我可以这样回答他:考古在大多数人眼里,可能就是挖出一件件古人的宝贝,但它在我眼里,对更像是历史的生动诉说,对文明的传神展现,我通过这些文物,认识到了年前那个有温度,有理想,有感情,有血有肉的汉文帝,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好啦,这就是本期视频的全部内容,据考古学家所说,在江村大墓(霸陵)附近,像这样的从葬坑还有多座,如果有新的发现,我再来为大家解读,我们下期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