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超级巨星。二十岁出头就独创一种书体而且大获成功的书法大家,古往今来,只有一个赵佶。宋朝天才辈出,但要说在书法格局上的突破,宋徽宗赵佶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人。中国书法中,字体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字体风格变幻不定,发挥空间大,唐朝已经趋于规范,书写风格也已经定型。宋人在书法上无法因文字载体的演变而创新,技法上无法突破,只能继承前代遗产。唯一能推陈出新的就是精神、气质等方面的追求。在这方面,宋徽宗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人,他的“瘦金体”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格调。“瘦金体”即“瘦金书”,是对于“瘦筋书”“瘦劲书”的美称,“瘦金”二字有道气,徽宗好金,以金为吉,后人以“金”易“筋”“劲”,既是同音,是对“御书”的崇尚与尊重。瘦金体没有模仿魏晋之法,也不学“颜筋柳骨”之雄劲,赵佶虽然也借鉴前人的经验,但他在另辟蹊径、标新立异上远远超出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如果不看赵佶皇帝的身份,他更像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文人墨客,一个混迹于市井的风流才子,一个沉迷于艺术王国的创造者。纹窗几砚日亲临,雅玩娱情务讨寻。笔格砚屏皆宝制,镇书惟重马蹄金。赵佶的这首宫词写得婉转清雅,完全就是他最真实的生活写照。赵佶拥有当时最顶尖的配置:魏晋以来最珍贵的书画名迹,随便拿出来一份都可以受益匪浅,但他却可以随意接触这些顶级学习材料。他以文房四宝为挚友,以侍女歌姬为佳偶,从书法到诗词,天纵将圣,艺极于神。他学习的对象有褚遂良、虞世南、黄庭坚等等,但受影响最深的则是唐朝书法家薛稷。薛稷的书法中已经出现了“瘦金体”的影子,只不过,他的书法中只有小部分有瘦金体的痕迹,而赵佶则是将这种瘦金体的风格演变成了一种全面而广泛的字体,是真正的宗师级人物。薛稷不仅擅长书法,在绘画方面也有显著的成就,尤其是他所画的“鹤”,堪称一代翘楚。宋徽宗既喜欢修道又钟爱画鹤,瘦金体的创作意象中也有浓厚的“鹤韵”。“瘦金体”中,文字结体有明显的“坠尾”“鹤膝”之感;笔画当中时刻凸显着鹤颈和鹤足的细长;长横作鱼头状,中间细弱游丝、收笔重顿;竖笔很少作悬针,大都呈一右向倒钩;横笔和竖折笔,侧锋明显……瘦金体结体多呈长形,尾钩尤为锋利,笔划重点在上半部,注重聚散布局,结字采用开张型,看起来圆满而秀丽,一丝不苟,浑然一体。就像赵孟所说的:“所谓瘦金体,天骨遒美,逸趣蔼然,细玩之下,信不在李重光下,诚足珍矣!”除了随处可见的“鹤形”,我们还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所展示出来的“清健挺拔似修竹,婀娜委婉如幽兰、行笔如风”的特点,这些特质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种仙风道骨、御鹤凭风、衣袂飘飘的境界感。赵佶以帝王的身份,引领着宫廷艺术,带动了一个时代的精英荟萃,也为历代帝王书法成就树立了至高标格。不徒素练画秋鹰,笔态冲融似永兴。善谏工书俱第一,宣和天子太多能。王文治《论书绝句三十首》赵佶以一种剑走偏锋的视角,创立了一种与世俗极其不相符的书法体裁:极瘦、极薄、极硬、极尖利……这种极端的书法特点让主流的书法大家极不适应,因为它既不符合中国文化中的中庸敦厚之德,也难以形成广泛的共识,这种书体让人感觉软弱单薄又缺乏内蕴,还有种刻薄、势利的味道,所以学习这种书法的人很少。虽然写“瘦金体”的人有些少,但赵佶的手迹却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宝,“徽宗皇帝缳翰,宣和以前京师贵人皆得宝而藏之,靖康中,清都九关虎豹失呵护,当时御皾往往自禁中坠落人间。断纸窜墨粲然犹新,名卿大臣识而秘之,以遗子孙为无穷之荣耀。”北魏元明善曾写过一首《观宋徽宗宸翰》:“宋家宗社已丘墟,万里中原百战馀。玉辇不知何处去,人间留与瘦金书。”从赵佶的结局来看,确实很惨烈,留下来的瘦金书也为他的一生背负了些许的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