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春痘防治医院 http://m.39.net/pf/a_8736637.html题/皇权下的失败者,汉废帝刘贺似幻似真的*粱一梦
文/唐晋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作者说:有人彪炳史册、功垂万年;有人寂寂无名、黔首缩衣;有人为恶多端,遗臭万年。在浩瀚如烟、闳中肆外的史籍中上演着精彩纷呈的世事百态。愚秉不才之诚,于学海之中了然历史之一貌,顿生慨然欣怀之意,涉足于史既为兴趣,也为述求真见。望与诸君共有读史知智之心,愚陈述一己之见,与众共商国史之交。
昌邑王刘贺在历代皇帝当中是一个异数,在传统史家的眼中其人或许根本不算正式的皇帝。因为在当时的汉朝,既非王朝末期皇权崩坏,也非王朝初期皇权不尊,相反经过汉武集权使得皇帝权柄极为尊崇。
可偏偏也是汉武制造出了大司马、大将*这样的一个权力怪物,让即便是以英睿明断的昭、宣二帝也颇为受挫。而一直以来被认为不太聪明的刘贺,即帝位仅有二十七日便被权臣霍光废黜,即便此时的刘贺还沉浸在从昌邑王一路飙升到大汉皇帝的憧憬当中,却始料不及这来之颇易的运道就如同*粱一梦般的转瞬消逝。
(昌邑王刘贺像)
01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孝昭崩逝后,身为大司马、大将*的霍光收起了短暂的悲情。作为辅*“成王”的“周公”,霍光必须优先考虑如何刘汉的江山在自己手中延续下去,所以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昌邑王刘贺,摒弃了群臣所建议迎立的广陵王刘胥。因为在他看来宗法上的合适与否并不重要,关键的是我霍光认可不认可。
于是,昌邑王刘贺迫不及待的接到了这张香喷喷的馅饼。
史载:及征书至,夜漏未尽一刻,以火发书。其日中,王发;晡时,至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从者马死相望于道。
也就是说,时值初夜诏令一到,刘贺便夜不能寐、欣喜若狂的挑灯读诏,彻夜沉浸在这无边的喜悦当中,第二日中午,便怀揣着一颗激动的心整装待发,*昏时分便已经从昌邑国中(山东巨野)一路车马飚驰到了定陶(山东菏泽),途中随从的马匹相继累死多数。刘贺对于皇位灼灼之心可见一斑。
(西汉形势图)
面对突如其来的皇位宝座,刘贺彻底被这天大的惊喜砸的晕头转向。可担任昌邑王中尉的王吉却为此深感忧虑,毕竟自家的王上是一幅什么样的德行其人心知肚明。
居于昌邑国中时便仰狂无礼、纵享声色,且极爱纵马飙车,并且创下了半日驰行二百里的记录,这要是放在当世也是天赋绝伦的赛车手。可身为皇室宗亲,却对于自己的行为丝毫不加以检点,甚至在汉武举丧期间,仍然外出游猎巡狩。
最让王吉且喜且忧的便是,昌邑王刘贺实在像极了一个顽劣的孩童,你进谏他也欣然受教,可转过头来便将你所说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可秉持为人臣子明谏主上的职业道德,王吉将自己心中的忧虑在此刻倾吐道:
“今大王以丧事征,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慎毋有所发!”
(汉武帝驾崩后,皇权争夺又重复上演,图为汉武帝剧照)
这便是在警醒刘贺到达长安继位之后,仍旧要谨守礼教约束,毕竟其人入住长安的身份是已崩逝孝昭皇帝的继子。况且大汉以孝治天下百年,服丧守礼这是最基本的为臣为君为人之道,也是昌邑王刘贺占据帝位的名义保证。
更为重要的是尤其是不要和大将*霍光之间发生冲突,甚至要学习古之圣贤君主垂拱而治,*事悉数托付于大将*决断。不仅要表现出对于大将*霍光的完全信重,必要时还需要对于大将*抱有感恩之意,毕竟是大将*下令拥立昌邑王,否则哪里轮得到你来坐这个帝位。
王吉内心深处最为忧虑的话并未说出口,那就是大将*此时的权柄已经超出了皇权的囿限!与之相争无异于以卵击石!
这个道理后来的皇曾孙刘病己懂了,遂得以成为大汉的孝宣皇帝刘询。
(汉宣帝刘询像)
02为所欲为和不听话的新皇帝
只可惜刘贺左耳朵听进去了,右耳朵又出去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怪不得刘贺不能够察纳雅言,毕竟在当时的刘氏诸侯王中普遍风气是每况愈下的。
若论汉初高祖、惠帝、文景两代,刘氏诸侯王还是一副欣欣向荣、勤于进取的状态,可尊居于长安的皇帝逐渐发觉了,同姓诸侯王简直比异姓诸侯王还要不靠谱。
生活糜烂无度还算轻的,更重要的是大家都秉持着高祖皇帝的后人,造起反来简直不要太积极,并且没有任何的心理障碍。
(七国之乱)
汉初著名的七国之乱便是刘氏诸侯王借清君侧的名义,率众反叛,至于君侧是否真的有奸佞却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所以武帝借“酌金”为由一口气夺爵百余诸侯,同时在诸侯王的封域进行再分封,使得一直以来困顿皇权的刘氏诸侯彻底失去了与中央竞争的资本。也走向了生活堕落的深渊。
刘贺自不例外,与其余的诸侯王相比较而言其实他还算较为纯洁。只可惜由于*治上的局限,使得刘贺根本无法去深悉帝国上层变幻莫测的风起云涌,对于皇权的认知仅仅还局限在传统的皇权至上的层面。
比起后来的继任者汉宣帝刘病己,刘贺最大的不足之处从未来过长安,乃至于一众昌邑王臣僚都未曾参与过帝国朝局的深浅,又如何在于霍光的博弈当中站稳脚跟呢?
(昌邑王刘贺剧照)
好在还有明眼人张敞(太仆丞)上书谏言:陛下您以孝昭皇帝继嗣身份继位,群臣乃至于天下的目光皆系一身,希冀陛下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然而辅国的重臣还未得到封赏,昌邑国拉车的小吏却率先得到升迁,此乃大错特错!
新帝刘贺一听不高兴了,昌邑王臣属忠心侍立也有大功啊,怎么就不值得封赏了?况且大将*位极人臣还封赏个啥?长安百官盼不得我天天掩面哀泣、举丧恸哭,唯有我昌邑旧人简在帝心、知我心忧,每天尽我心意的侍奉我,这才是大大的忠臣良臣!
那孝昭皇帝又不是我生父,我生昌邑哀王刘髆早就追随太祖高皇帝去了,我实在是悲伤不知从何而起啊!
(霍光像)
可处在朝堂之上的霍光冷冷的注视着这一切,内心的忍耐濒临爆发。原本在霍光的设想中,昌邑王刘贺即便在封国中昏聩不明也就罢了,只希望他能做一个垂拱之君,不捣乱就是最低的界限了。
可刘贺自接到迎立的诏书之后,便丑态百出。在赴长安的途中,食荤腥而不节制、阴掠民女而纵欲、举丧国祭而不悲缅,登基之后更是多有放纵,孝昭还未下葬便纵马飙车出巡,与宫人私相授受,丝毫不将他这个大将*放在眼里。
将这样一个搞不清楚状况的人放置在帝位之上,让霍光莫名的感念英年早逝的孝昭皇帝了,也更加坚定了将昌邑王刘贺废黜的决心。
(遭到废黜的刘贺剧照)
03悲催的境遇叫人茫然无措
癸巳(昌邑王继位的第二十八日),光召丞相、御史、将*、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
作为帝国的最高层决策人员悉数到场,霍光立于殿陛之上,道:
“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
群臣皆惶恐,不少人已然猜出大将*今日的预谋,却不敢说话。一来的深忌霍光权势,二来昌邑王刘贺的种种行径的确不堪入耳,并且新帝继位之后在京诸臣一点好处都没有沾上,全被这昏聩的刘贺封赏给了昌邑国的小吏了,这时候有何理由站出去帮他说话?静待大将*下文便是了。
(权臣大司马、大将*霍光)
作为废帝急先锋的田延年离席按剑道:
“先帝属将*以幼孤,寄将*以天下,以将*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如汉家绝祀,将*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敛斩之!”
这便就是在生生的威逼恫吓殿下群臣了,一来强调了霍光权柄为汉武所授、孝昭所承,二来尽述昌邑王种种不法行径造成的群情鼎沸。就差把剑架在群臣的脖子上问:你看着办吧!
以臣废帝自汉以来还无先例,所以必须奏明皇太后圣断,这样便有了礼法上的支撑。而当今的上官皇太后,还是霍光的外孙女,焉能偏帮刘贺这个乡下来的不知礼仪的憨小子?一场针对刘贺的废帝计划有始有序的展开了,只可惜新帝刘贺还被蒙在鼓里,被皇太后召见时还不明就里的问道:
“我安得罪而召我哉!”
群臣或默然、或冷冽、或哀叹的目光汇聚在刘贺身上,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惶恐,在列侍立的甲士宫卫的寒光凛意让刘贺的心如坠冰窟。直到尚书令历数昌邑王刘贺的百余种罪过,皇太后制曰可,仅历时二十七日的大汉皇位便这样插翅而飞了。刘贺像是做梦一般跌坐在未央宫的殿跸之下,久久不能回神。
(刘贺墓葬中出土的马蹄金)
汉废帝到昌邑王之间仅有一步之遥,对于刘贺来说却如梦似幻般的不真实。而其人被冠以最大的罪名乃是不孝,对孝昭皇帝不孝,对汉室宗庙不孝。就连昌邑国属臣僚百余等人也皆因不举奏王罪过、又不能辅道,被下狱问罪,涉及者二百余人。
刘贺在进京继位时是何等的风光耀武,使得诸臣百工乃至于天下侧耳凝神,而今始过二十七日余,便成为了无人问津、苦衷凄寥的汉废帝,叫人莫不感慨人生际遇端的是变幻无常。
更多精彩内容请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