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代大师泽被后世uzziqgtt [复制链接]

1#

一代大师泽被后世


胡瑗(公元993—1059),字翼之,江苏如皋人,世称安定先生,北宋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少年胡瑗,“家贫无以自给”,但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3岁就通读了“五经”,经常以古代圣贤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榜样。青年时与好友孙复、石介毅然别亲离乡到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一坐十年不归”,博览群书,潜心钻研儒家经典。每逢家书捎到,见有“平安”二字,便随手抛入山涧。为此,后人在泰山立“投书涧”,石刻“胡安定投书处”,以弘扬学子励志精勤,刻苦攻读的精神。经过十年苦读,满腹经纶的胡瑗回到吴中,在乡间当私学教师,与孙复、石介志同道合,大力倡导“以仁义礼乐为学”,一时声名远播,被人们誉为“宋初三先生”。隋唐以来,朝廷不注重经术实学,“仕进尚文词而遗经业,苟趋禄利”,世风日下。胡瑗深以为忧。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北宋名臣范仲淹礼聘胡瑗主持苏州州学。胡瑗坚持读书的根本在于求得学问,而不是为了做官发财。他把“明体达用”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的,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一时间,远道至苏州郡求学的英才众多,其中最杰出的有范仲淹的儿子纯祐、纯仁等。1042年,他受范仲俺好友滕宗谅礼聘主持湖州州学,采取分斋教学制度,是为宋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创举。在“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的学生,对其主要讲授《六经》经义。在“治事斋”,对要研究“治道”的学生,分别讲授治兵、治民、水利、天文、历算等。规定一人各治一事,可兼摄一事。或专或兼,均由学生的兴趣特长而定。“四方之士云集受业”。湖州州学涌现了许多出类拔萃的治国安邦之才,如刘彝、陈高、倪天隐等。进入中期的北宋,阶级斗争尖锐,民族矛盾激化。面对*治腐败、道德沦丧,“中外苟且百事废堕、生民久苦、群盗蜂起”的局面,胡瑗十分痛心,日夜思忖救国救民的办法,认为最根本的出路在于“以仁义礼乐为学”而致天下之治。他在《松滋县学记》中开宗明义:“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庆历四年四月,宋仁宗终于采纳范仲淹的建议,慨然下诏全国,州县兴办学校,京师建立太学。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庆历兴学”。在范仲淹、欧阳修等名臣极力举荐下,星祐四年(公元1052年)胡瑗进京任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64岁的胡瑗晋升太子中允,充天章阁侍讲,主持京师太学。胡瑗主持太学7年,是他一生事业的巅峰。四方学子,“庠舍不能容,旁拓步*居署以广之。”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正如欧阳修所说“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程颐,初进太学时很年轻,在做文题“颜子所好何学论”中认为颜子所追求的学问正是古代圣贤所崇尚和推行的仁义礼乐,同时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主要是由于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对此胡瑗十分赞赏,称其是不可多得的奇才,立即“处以学职”,多方面加以帮助和诱导。程颐后来果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终于自立宗派、自成体系,成为北宋理学的一代宗师。胡瑗一生攻读不辍、博闻强记,“穷经以博古,治事以通今”。晚年主持太学,同时在天章阁对皇帝及众大臣讲解“五经”,成为皇帝的顾问。他的多数著述都是他在讲授“五经”时学子所做的笔记,代表作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等。他论治国、正家,论民本、变革,论行*、*事,论教化、用人。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还结合当时的世风、官场论惩腐倡廉。他大声疾呼:“据所非据,既辱且危,是不知其死期将至也!”“君子志不可易,心不可变,德不可改!”张祖涛


    通信地址


    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凤山村24组


    邮*编码


    226521


    电话


    13382362530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