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元宝在皇族和民间地位的发展演变 [复制链接]

1#

黄金在被发现和冶炼之后,最初是以装饰品的形式存在的。真正用于贮藏和支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目前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是当时唯一使用黄金货币的国家。充裕的黄金资源、富庶的国家财力使得楚国首先将黄金制成货币——爰金,应用于皇室收支和大宗商业贸易。《韩非子》和《韩诗外传》都记载了楚王用黄金百斤作为报酬聘请能人贤士为国家出力的故事。到了西汉,黄金货币是以圆形为基本形状的,主要有金饼和马蹄金。

在古代金元宝更多被达官显贵用于收藏,很少用来流通。元宝,始于唐,盛于元、清,作为中国古代年来的流通货币,一直被视为财富的象征。及至元宝登峰造极的明清两朝,银元宝开始有官铸和私铸之分,官铸的银元宝大多铸有银局名,私铸的银元宝一般则铸有私银钱号等,两者地位相差悬殊。通常说来,官铸银元宝仅供统治集团内部使用,平民百姓几乎无法、也不敢接触。

元十三年(年),元朝大军灭南宋后,回至扬州,丞相伯颜以将士掠夺无度,下令搜检部队行李,将所得撒银子统统销铸作锭,归朝献纳。经办此事的销钱官依金代银铤成例,制成每重五十两的银锭,取名“扬州元宝”,呈给世祖忽必烈。当时所铸元宝形呈马鞍,两端圆弧,中间束腰,在形制上与南宋和金的银铤十分相近。“扬州元宝”在后世多有出土,一般长约14.5厘米,厚3厘米。背部镌有“元宝”阴文大字。

金锭不同于铜钱,铜钱除了官铸外,是不允许私铸,而金锭却允许民间私铸,许多规模较大的票号、钱庄都有自己铸造金锭,因此古代金锭的称量、具名、形状、成色都没有统一的规格,种类十分杂乱,直到清朝以及其之后,金锭在铸造、称量、具名及形状等规范上较为系统了,据史料和现存古物来看:金锭有一两、二两乃至十两、二十两之分;银锭有半两、一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以至一百两或三百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