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人家胡同生活的悠闲安适,就在早餐的粥 [复制链接]

1#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说到酱菜,我就想起了北京。真想再吃到北京的酱菜啊!这是我梦里都在想的一件事情。

中国人不像日本人那样在自己家里做酱菜,都是去酱菜园买。在北京,酱菜园是兼卖大酱和酱菜的。酱菜园大多古色古香,我至今都很怀念昏暗的酱菜园里那种宁静的氛围。

北京的酱菜园,除了卖大酱和酱菜之外,还兼做白酒、烟卷等生意。春节前夕,他们也会卖些用金银纸印刷的马蹄银、门神之类的年货。当然,大酱与酱菜还是他们的主营业务。

北京是酱菜的大本营,而大酱与酱菜之间又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虽然日本也有刀豆、*瓜、萝卜、茄子、牛蒡等酱菜,但北京的酱菜与日本的酱菜有着很大的差别——无论是外观还是风味,都很不一样。

日本人把酱叫作“味噌”,是日本人钟爱的传统食品之一。于是,就有人利用味噌来做酱菜。他们在茄子、*瓜、萝卜等蔬菜中拌上味噌,算是酱菜了。

北京的酱菜,可不是把大酱拌进原料那么简单。他们要把酱油与大酱调和起来,做成黏稠的酱汁,再用这种酱汁来浸泡食材。哪像日本人那样用拌的方法做酱菜呢?

人们从酱菜园买到的酱菜,都是用荷叶包着,用麻丝扎着,拎在手里回家的。所谓的“麻丝”,就是直接剥下来的麻皮,而绝不是拧成的麻绳。在赠送别人酱菜时,一般都要装进神纹陶器般的轻型罐子里,上面加上盖子。所谓轻型罐子,就是用纸做成的罐子。纸罐是经过特殊处理的,酱菜的汁水绝不会渗漏出来。再用红纸黑字印成“某某酱园”的封签,贴在罐子的腹部或盖子上。有时,罐子上除了要贴“某某酱园”的字条外,还会加上“海内第一”“古都一等风味”等词句。

探究罐底的幽暗,是充满着远古神秘氛围的趣事。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了解。现代的食器色泽都很明快,外表闪耀着光泽,令人眼花目眩。而用罐状的食器装载物品,实际上已离我们很远了。我认为,仅仅就酱菜园卖的这么一只外形质朴的酱菜罐子,在它的深层,蕴含着一个古老的梦想,蕴含着市井生活的种种乐趣。

在幽暗的罐子里面,清香四溢的刀豆、*瓜等蔬果,正在悄然酝酿着诱人的美味。仅仅探究一眼罐底的幽暗,便已然令我们悠然地感受到古都美味的温婉久远了。

体验酱菜之美味,莫过于早上慢条斯理地喝粥的时候了。除了大米粥,北京人还很钟情于小米粥。北京的小米也与日本的不同,用它煮成的粥,也是黏稠的。小米粥加上切得细细的酱菜,便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大乐趣。

用一张大荷叶垫在锅盖下面煮粥,便能煮出浅绿色的粥来,北京人管这种粥叫“荷叶粥”。凉风习习的夏日早晨,人们最喜爱这样的食物。与荷叶粥最相配的要数酱瓜、*瓜之类的酱菜。院子里,在槐树巨大的树荫下,北京人家慢条斯理地喝着荷叶粥……面对如此场景,您不觉得这是一个恬静而安适的早晨吗?

说起北京的酱菜,最令我不能忘记的有两类:一是特别高级的,一是特别便宜的。所谓“高级”的,就是那种用盐腌过的很小很小的*瓜。有时还在容器里放了花瓣,撒满虾籽,真是难得的珍味。所谓“便宜”的酱菜,就是萝卜干,也就是把萝卜切成条制成的酱菜。这种萝卜干嚼在嘴里是脆生生的,完全不像一般酱菜那种软塌塌的口感,味道也没那么重,即使每天都吃也吃不够。

北京生活的悠闲,源自那静悄悄的胡同生活。而胡同生活的象征,则是早餐的粥与风味各异的酱菜。我想,对于我的这种说法,曾经在这个古都生活过的人们,一定也是赞同的吧!

壹力文库·洋眼看中国《燕京食谱》〔日本〕奥野信太郎 著王新民 战楚璇 译上海三联书店 凤凰壹力日本著名汉学家、作家奥野信太郎著作首次在国内集结面世“食痴”奥野信太郎《燕京食谱》一个日本吃客扎根中国埋头苦吃的饮食札记写尽民国时期古都北京最经典四时风味吃不到的昔日北京古早风味,唯有跟着奥野先生,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在北京,来留学的他如同老鼠掉进了米缸:“我也不知道是来读书还是来吃美食的”他出入豪华酒楼,吃过北京“八大楼”最高档的酒宴,尝过东来顺最正宗的涮羊肉;他钻进小巷子寻觅市井风味,寒冬的一碗热元宵,夏日的一扎酸梅汤,当即身心俱舒坦;他跟着达官显贵蹭吃蹭喝,海参、炒面、烙饼等看似普通的菜肴经私家大厨妙手惊艳绝伦;他也夸赞自己家的厨子,蘸着酱菜喝荷叶粥,就着雪里蕻吃汤泡饭,是偷偷珍藏的小乐惠。在东京,他想念旧时的味道,以及与味道互相纠缠的情感儿时小贩摊上的什锦甜凉粉,祭祀活动中的葡萄饼;再也寻不回纯正风味的荞麦面、天妇罗、鳗鱼和寿司;重病卧床时护士亲手为他做的一碗杂煮;独在异乡游荡时冷风中的一份石狩锅,驱走孤寂,唤醒能量。奥野写尽两地美食,也写尽对于两地的爱恋和乡愁餐馆酒楼里,有代表一个城市最体面的风味和风情胡同小巷里,有着大街上所看不到的人间百态和世间温情而家里,朴素的食材,亲手制作的料理,混沌的菜香味,细碎的咀嚼声,是最真切的人间至味

作者简介

奥野信太郎(—),日本著名汉学家、作家。年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至年赴中国留学。年再赴中国北京,任辅仁大学教授。年起任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教授。年起任日本中国学会理事,并兼任茨城大学文艺学部教授,从事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和中国文学的翻译。著有《奥野信太郎全集》(共七卷),并主编《中国史谈》《中国名作全集》《中国古典文学》等。

内容简介

奥野先生热爱美食,人送绰号“食痴”。他有着丰富的美食经验,对食物也有独到的研究。本书收录了他关于美食的随笔散文,“觅食”足迹从东京一直延伸到北京。写中国美食,他尝遍古都最经典豪华菜肴,也喜爱酸梅汤、烤羊肉这样的市井小吃,更忘不了雪里蕻、荷叶粥等私房风味。写东京味道,更多是对旧时食物的怀念,如小时候“缘日”活动的葡萄饼,天然且纯粹的天妇罗、荞麦面和寿司等。奥野先生写美食,不单单是写食物,他把生活的滋味、往昔的回味融进食物的酸甜苦辣里,笔调生动又真挚,文辞优美,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诗意且浪漫的生活态度,饱含对所经历的深切感恩以及对逝去过往的淡淡愁思。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