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叶喆民出身清末贵族,清华教授陶瓷泰斗,却 [复制链接]

1#

叶喆民

带着满怀的热情投入到艺术工作之中,以至于将名利抛之脑后的人,不止有李白,还有叶喆民。

晚年的叶喆民,颇有一副“某朝”遗老的姿态,蓄着长须,带着一丝仙风道骨的意味。

事实上,按照族谱来说,他的确出生于清朝皇族,但只是这人并非“遗老”。

叶喆民本姓“叶赫那拉”,与那导致清朝丧国的慈禧太后同宗。

如此显赫的家族背景,在那个旧封建人人喊打的时代,并不是件好事。

叶喆民的父亲叶麟趾深知人心既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一道理,便打算顺应时势,与自己过去的贵族身份划清界限。

为此,叶麟趾只取了叶赫那拉氏的首字“叶”,对外改称为叶麟趾。

至此之后,皇族叶赫那拉氏不复存在,只有满族人叶麟趾。

尽管在名称上是与旧式的贵族身份划清了界限,但叶赫那拉氏家族积存下来的财富却是并不需要丢弃的东西。

依赖着家族雄厚的资金财力,叶麟趾早年前往日本留学,学成归来之后便全身心地投入于中国陶瓷制造的研究工作之中。

叶喆民出生这一年,叶麟趾正在北京考察陶瓷瓷土原料的情况,并利用自家的资金支持,成功地烧制出了青白瓷。

父亲叶麟趾如此倾心于陶瓷研究工作,自然带动了整个家中的氛围。只是,不同于弟弟妹妹对陶瓷的热爱,叶喆民也对书法更为感兴趣。

叶麟趾一家

百天抓阄之时,叶喆民就在陶瓷与毛笔之间犹豫不决,最终还是选择了毛笔。

而这,似乎定下了他一生的轨迹。

见到儿子更为倾向于书法,开明的叶麟趾也颇为高兴。

他认为,要是一家子都搞陶瓷,那可没什么交流、冲突的机会。

反而,若是出了个书法大师,那艺术与艺术之间的碰撞倒是着实有趣。

尽管如此,叶麟趾也很乐意带着儿女们跋山涉水,去挖掘那些古老的陶瓷原料,给他们讲解有关陶瓷的知识。

叶喆民逐渐发现了陶瓷与书法的共通之处,但依旧认为文字才是一个民族的根,也只有文字才能展现一个民族的风采。

借着这股韧劲,叶喆民成功地考取了北大的文学院,成了名中文系的学生,师从当时的大书法家罗复堪。

叶喆民

罗复堪早在民国时期,就打响了自己的名声,被认为是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擅长章草,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刚健挺拔,但行文线条又颇为流利轻快,颇得章草的精髓。

跟随罗复堪学习的叶喆民自然也选择章草作为学习,大概是天赋异禀,叶喆民学习得很快,对章草的行文章法把握得很到位。

为了得到进一步地提升,他还跟从溥心畲与徐悲鸿一道学习画画。

在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之间是不分家的,二者均是用毛笔进行创作。

因而,兼学多种艺术的叶喆民并不感到吃力,反而愈发地轻松。

叶喆民作品

在书法这条道路上发展下去的叶喆民,进步飞快。

他临摹的各种碑帖均受到了业界人士的好评。

为了展现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叶喆民还专门以书法写下了一部《中国书法史通论》,其用心可见一斑。

随着叶喆民的书法艺术广受好评,他开始惊慌:自己怎么能担任得起所谓的书法大家的称号呢?比起古往今来的书法家们,自己的造诣实在是太过浅薄了。

为了避免日后他人介绍起自己都是以“书法家”的名头,叶喆民决定捡起对陶瓷的兴趣,以促进别样的事业,而不至于让自己这浅薄的书法功底玷污了书法的名声。

为此,他向父亲叶麟趾寻求帮助,称自己想要建构一个较为完善的陶瓷检测的工作。

见儿子突然又对陶瓷感兴趣,叶麟趾心中大喜,按捺不住心情给叶喆民推荐了一系列的外文参考书籍,让他在这里面找找灵感。

受到父亲指点的叶喆民花了大量的时间啃外文文献,尽管是北大中文系出身,但早年受到留学归来的叶麟趾的影响,叶喆民的外文功底一点也不差。

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叶喆民鼓捣出了一本小作:《中国古陶瓷科学检测》,在这本书中,介绍了不同陶瓷种类的不同检测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

叶麟趾(中排左起第四个)

其中,一些检测方法更是颇有新意,受到了当时管理故宫陶瓷的领导人的青睐。

这领导人瞧见一个书法家对陶瓷也能有如此见地,心中颇为佩服。

随后,这位领导人专门查询了叶喆民的相关信息,发现他的父亲正是国内鼎鼎有名的陶瓷专家,才明白书法家与陶瓷的缘分早在儿时就已经存在。

二话不说,管理故宫陶瓷的领导人立马就将此情况给上级领导汇报,希望招募叶喆民前往故宫陶瓷组工作。

叶喆民也没想到,因缘巧合之下,自己还真进了陶瓷研究的门槛。

倍感荣幸的他虔诚地接下了这一任职,决意勤勤恳恳地工作。

叶喆民

可谁知,一进故宫深似海,叶喆民是再也没有机会踏出陶瓷研究的门。

当时在故宫,保有着上万件的陶瓷物品,时间横跨上千年,每一件陶瓷作品之中都饱含着那个时代的精华。

叶喆民虽打小就与父亲叶麟趾一道见过不少陶瓷品,但他所看到的要不是刚出土的先民文物,满是泥泞;要不然就是残缺破损的瓶瓶罐罐。

这给年少的叶喆民留下了不大好的印象:原来陶瓷不过就是普通人家的瓶瓶罐罐啊。

叶喆民

见到故宫收藏的陶瓷品之后,叶喆民才意识到,陶瓷文物也是种艺术,且是一种极高的艺术作品。

亲眼目睹这些上等文物之后,叶喆民又经受了馆长满怀爱意地对这些陶瓷文物的介绍。

叶喆民这才知道,不仅只有他一个人有着热爱的事业,其他人同样也有。

找到了“同道中人”的叶喆民对陶瓷研究的兴趣大涨,并跟随孙瀛洲前往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查看陶瓷文物。孙瀛洲还手把手地教他如何鉴定古文物。

求知欲甚为饱满的叶喆民又拜师陈万里、冯先铭门下,与他们一道走遍中国的土地,探寻南南北北的古陶窑。

如此一来,叶喆民对于陶瓷的喜爱大大地被激发,甚至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

叶喆民(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叶喆民在河南山区中发现了不同寻常的陶瓷品。

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将陶瓷品带回基地研究,但奈何路途遥远,全靠步行,他便打算自己蹲在地上,先把这文物看个遍。

恰好那个山区附近就是一个人口不少的小村庄,村民在山路穿梭之时,发现叶喆民傻傻地蹲在地上,目不转睛地盯着陶瓷,未免觉得些许地好笑。

有不甚理解的村民,还上前与叶喆民搭话,问他蹲在这里干什么。

可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叶喆民,丝毫不理会旁人的话。

也因为叶喆民的“不礼貌”,村民直接骂了一句“神经病!”

四处考察的叶喆民

的确,在著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看来,艺术家与疯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对某种东西拥有异常的敏感度、以及近乎病态的执着。

在旁人眼里,那举着陶瓷,蹲在地上不理会他人的叶喆民莫过于是个精神病;

但在叶喆民自己看来,实在是陶瓷太过吸引自己,以至于不得不先把它研究个透再回家。

当然,正是源于叶喆民的执着,中国陶瓷的巅峰之作——汝窑被发现。

在宋代之时,汝窑就已经被官方定为五大名窑之首。

它既吸收了越窑的釉色,又吸取了定窑的印花技术,打造出了印花青瓷独一无二的美学风格。

汝窑陶瓷

正是由于汝窑吸取众家之长,因此烧窑的过程最为完备,制窑的技术也最为先进。

不幸的是,北宋灭亡之后,汝窑也随之消失。

据历史记载,汝窑在北宋开窑的时间前后不过二十年,因此保存下来的陶瓷作品尤为稀少。

物以稀为贵,世人皆知汝窑之名,却始终无法得见汝窑的真面目。

而正是由于叶喆民蹲在地上,对手中的陶瓷不断地端详,意外地发现这陶瓷似乎与现下已被发现的陶瓷不大一样,他有了个大胆地揣测:莫非,这就是那传说中的汝窑?

叶喆民立马将自己的猜测上报给了*府,并立下了*令状:倘若此陶瓷不是汝窑,那叶喆民便就此退出陶瓷这一领域。

*府见叶喆民如此保证,便发动人力物力前往山区开掘。

果不然,在河南的清凉山,发现了汝窑的遗址,闻名于史册之中的汝窑再次得见天日。

同时,叶喆民凭此一役,在中国陶瓷界打下了自己的名声。

从此,在人们的口中,再也不是大师叶麟趾的儿子叶喆民,而是陶瓷学家叶喆民。

叶喆民与同事

但,汝窑的被挖掘,受益最大的并不是叶喆民,也不是国家陶瓷研究中心,而是那些想要借汝窑名声而夺取暴利、非法利益的人。

由于汝窑开窑时间过短,制作出来的陶瓷并不多。

因此,若真能拥有一件完整的汝窑陶瓷,基本上可以抵上北京中心城区的几套房子。

哪怕是汝窑的一片残缺的陶瓷片,亦是价值连城。

汝窑背后巨大的利益使得一群不法分子起了贼心,他们并不打算偷盗文物,而是打算自己制造出赝品,继而在市场上以真品的价格叫卖。

这些不法分子谎称自己是各大汝窑的负责人,拥有着汝窑陶瓷的优先研究权,而研究中心常年经费不足,便打算以变卖文物的形式支撑研究的继续展开。

不少人因为受到这番言语的诱惑,又想以高贵的汝窑陶瓷展现自身高人一等的身份,便拿出不少财产买下这些赝品。

但买下之后,拿去文物鉴定中心一鉴定,这些买家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

可骗子早已跑得无影无踪,部分买家却因为豪掷千金一夜之间破了产。

如此一来,陶瓷的买卖市场真假混同。

身为陶瓷研究人员的叶喆民得知这一消息,颇为着急,他不愿意群众因一件陶瓷而被骗了全部身家。

因此,叶喆民专门写了一本小书,名叫《中国陶瓷史》。

在这其中,他将各大官窑所出陶瓷的特点一一注明,避免群众再次上当受骗。

其中,关于汝窑陶瓷的特点,叶喆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十倍的放大镜之下,汝窑陶瓷釉中的气泡稀稀疏疏,正如那天上的晨星寥寥无几。”

寥若晨星,正是叶喆民给汝窑陶瓷下的定义。

而这一定义,的确有效地避免了不法分子利用群众不甚了解陶瓷的心理从中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由此可见,叶喆民虽是“象牙塔中”的研究人员,但他为人处世均比较亲民,乐意为群众做点实事。

鉴于他的杰出贡献以及儒雅的作风,北大、中央美术学院等纷纷邀请他担任教授,教授关于书法、陶瓷等课程。

叶喆民(中)与学生

也正是因为如此,叶喆民尽管没能和妻子生育儿女,却收获了众多的学生们。

经他教授的学生们都对叶喆民感到万般的敬佩。

这不仅仅源于叶喆民雄厚的知识储备,更多地是为叶喆民的人品所折服。

早年的大学指导模式,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不仅限于课堂。

课下也有学生主动跑去老师的家中询问问题,叶喆民也乐意给学生留下自己的家庭住址。

一次课后,学生们对某个鉴别陶瓷的方法始终不大能掌握,便决意一同前往叶喆民家中。

在他们心中,身为教授的叶喆民住的应当是小公寓,现代家具应当也是一一具备。

叶喆民手稿

但来到叶喆民家中的学生,却对叶喆民的简朴大为震惊。

因为,这个拥有着不菲工资的叶喆民的家,竟然连门窗都破败不堪,整个空间亦极为狭小。

墙上到处都是,没有一处是比较宽敞的地方。

对此,叶喆民的解释是:“房子嘛,能住人就行。不需要大房子,钱得光在刀刃上。”

的确,叶喆民并不吝啬金钱的使用,他既资助穷苦学生,也愿意花大价钱买下陶瓷文物、书法作品进行研究,唯独在自己的衣食住行方面不大在意。

叶喆民亦不大喜欢与人过多地来往,媒体采访等在他眼里更是纯属浪费时间的行为,空闲的时间在家中写写字,看看书就是最好的放松方式。

只是,不求名利的叶喆民,也因自己清高的性子,遭致了一些不大好的境遇。

正当医院之时,叶喆民也深感不适,医院检查一下。

谁知,医院当时没了空余的床位,只得安排这位老人躺在走廊临时安置的病床上打针。

本就不喜热闹的叶喆民,被迫于屈服走廊不绝于耳的吵闹声。

由于叶喆民从家中出来之时,并没人知道他的去向。

学生们也是在发觉老师今天没来课堂才意识到是否出了什么事,便自愿地去叶喆民家中查看一下情况。

发觉叶喆民不在家的学生们只好四处询问,这才医院打针。

医院的学生,发现自己尊敬的老师,竟然孤苦伶仃地躺在走廊上打针,气愤不已。

心疼老师的学生医院负责人谈话:怎么能将一个老人,更何况是有名望的老人安放在走廊?

医院只是解释道,并不知晓叶喆民的身份,医院床位紧张,只得留给生病更严重的病人。

医院的解释,医院发生了冲突。

而这场冲突适时地被媒体捕捉到,发布了经过大肆渲染之后的新闻报道。

医院的愤怒被点燃到了极点,但日渐恢复的叶喆民,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医院,他们处理是正确的,这样也不碍事。”

叶喆民的一生,淡泊名利。在自己危急之时,也没有利用名望为自己制造出一些特权,而是医院的安排。

名利对于普通人来说,本是一种诱惑。但在叶喆民这,却不过是身外之物。

或许是在亲身见证昔日大家族的没落之后,叶喆民早早就意识到,名与利不过是世间的虚名,随着时间的流逝终会被洗刷干净。

而人的价值,绝不仅是追逐名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