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仿造古人“祭祖神器”,要价上亿,专家:简单一试便知真假
文青衫文斋
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汉语中有许多与龙有关的词语:卧虎藏龙、叶公好龙、龙马精神、龙争虎斗、龙凤呈祥、龙飞凤舞……可是,“中华龙”起源于什么时候、最初的形态是什么样,五六干年来却是一个迷。直到建国后,内蒙古一个普通村民的无心发现,才揭开了“中华龙”的神秘面纱。翁牛特旗村民张凤祥在村东果林干活时,意外发现了有一块长满土锈的马蹄形“铁钩”,大约两三斤重,卖给废品收购站也不值钱,干脆扔给自己4岁的弟弟拖着玩。久而久之,“铁钩”上的锈越磨越薄,竟露出了墨绿的颜色。这是一块马蹄形玉石!它墨绿中透着晶莹的光泽,好像真是值钱的宝物。
张凤祥和父亲商量把玉器送到生产大队,生产大队领导又叫他送到翁牛特旗旗委宣传部和文化馆。谁知,接待张凤祥的工作人员并不懂文物,坚持不收这件玉器。张凤祥回家后曾想要把玉器切割成四五块,制成玉烟嘴去卖钱。当时,一个玉烟嘴能换一头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诱惑,幸好张凤祥的父亲及时拦住了。他们再次把它送到文化馆,这一次文化馆收取了这件玉器,并支付了一点奖金。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刘观民先生看到了这件玉器,一眼就认出这是红山文化的遗物,兴奋不已。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再次对这件玉器进行鉴定,并指出这是一块红山文化时期的碧玉龙。第二年《人民画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登载了碧玉龙的照片,还发表文章肯定了红山碧玉龙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价值。
就这样,蛰伏了五六千年、又在张家埋没了15年之久的碧玉龙几乎是一夜成名,身价陡増,真正印证了“龙非池中物,乘雷欲上天”的诗句。赤峰市翁牛特旗也因此获得了“玉龙的故乡”的美誉。红山碧玉龙成名后,曾经被送到日本等国展出,获得了如潮的好评。人们称誉它为“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龙”或“天下第一龙”。如今,它被正式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国家永久收藏的一级文物。
在后来的发掘中,红山文化遗址又出现了多只玉龙。经考证,红山碧玉龙距今约年至年,是中国年代最早、体积最大的龙形玉器,已经具有了龙的基本形态。它象征了当时部落的图腾祟拜,可能是祭天、祭祖时使用的一种特殊神器。远古时期的人认为,碧玉龙作为祭祖神器,可以与天地沟通,让上天聆听大地上人们的祈祷,使岁月风调雨顺。同时,古人通过这样的“祭祖神器”来感谢天地覆载之德,感谢赐予生命之恩。红山文化中这种祭祖的习俗,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这只红山碧玉龙用一整块玉材離刻而成,主要运用圆雕,细节处还运用了浮雎、浅浮離等技艺,周身光洁。玉龙通高26厘米,剖面直径2.3至2.9厘米,重克,整体造型像英文字母C,也很像甲骨文中的“龙”字。上面刻有猪的头、马的鬃和蛇的身,因此又被称为“猪嘴玉龙”。作为“祭祖神器”的红山碧玉龙,它的价值并不能以“几亿”来计算,而是在于它证实了,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纷呈的文化异彩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辉煌。碧玉龙所代表的红山文化是中华发达的古老文明,是与仰韶文化交相辉映所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自“祭祖神器”碧玉龙现世以来,文物交易黑市上多次传出盗挖出另外的碧玉龙、红山龙的虚假消息,甚至还传出境外要举行碧玉龙的公开拍卖会。一些别有用心的文物商贩,也借机鼓吹,把碧玉龙的收藏价值说得天花乱坠,一只假冒碧玉龙竟然要价上亿。鉴别古玉,主要从材质、器型、纹饰、工艺、包浆、沁色这几个方面着手,假碧玉龙使用红山地区的宽甸玉和岫岩玉料为制假原料,取材方便且价格不高,如果不细加盘玩,的确真假难辨。那些不法商家看到其中商机,利用藏家的心态,借此制作一些“假红山碧玉龙”来谋取利益。
其实,考古过程中发现这个“祭祖神器”红山碧玉龙还有一个不解之迷,那就是在它的背部有一个穿孔,如果用细绳把碧玉龙吊起来,玉龙揺摆之后不会上下倾斜,它的头尾始终处于上下同一垂直线。然而假玉龙背部的穿孔都不能把握这个尺寸,用细绳一吊就会失去平衡。所以,专家说:要鉴别真假红山碧玉龙,方法很简单,一试便知真假。可是,在生产工具很不发达的新石器时代,难以想象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计算得如此精确,又是如何雕刻出这样精美的玉器作品。看来,中华文明之所以璀璨,与我们祖先的超前智慧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