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探金明朝为什么走向灭亡看锦衣卫探金,
TUhjnbcbe - 2024/5/5 17:03:00
白癜疯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280922_lab.html

这世上,帝王变换,将相轮番。什么法理正恶,换张嘴说,黑的就成了白的,白的就成了黑的。但凡时候到了,是个东西都能变个颜色,可就一样除外:金子。——《探金》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作为货币,黄金自先秦以来,便深受古人青睐,黄金、白银、青铜三大贵重金属更是被尊为“金三品”。

尤其到了秦汉时期,黄金崇拜盛极一时。西汉人桓宽整理著述的《盐铁论·散不足篇》记录了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说法,“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在那时的人们看来,黄金不仅仅是货币,它更是一种良药,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经常食用能够长生不老。

为什么古人会将黄金视为“长生药”的重要配材呢?东汉人魏伯阳在道教经典“万古丹经之王”《周易参同契》所提出的观点或可给我们带来一点启示:“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

黄金质地柔软却性状稳定,即便历经千万年,也不会改变腐败、毁损,这种特性在古人看来是尤为珍贵的,在某种程度上与古人对长生不老的诉求是契合的。古代一度流行以金屑入药,达到驻容养颜、强身健体的目的。

东晋医学家葛洪认为:“物以少者为贵,多者为贱。”黄金的产量极其稀少,使得价格居高不下,平民百姓根本无法拥有黄金,能够拥有黄金的人大多非富即贵。

古人想要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黄金,唯一的道路便是开采金矿。长期寻找矿脉、采挖金矿的经历,让古人在探金识矿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经验,比如《酉阳杂记》中就记载了一种寻找金矿的方法:“山上有薤,下有金。”

新锐小说作家烟书的新作《探金》,围绕大明年间锦衣卫一次寻矿探金的经历展开:天启五年,两名乞丐怀揣一枚巨大的马蹄金来到京城献宝,不料却被锦衣卫擒获。为寻找到深藏在云南深山老林之中的绝世大金矿,东厂派出锦衣卫前往云南寻矿探金。没想到,这条探金路并不平坦,上至朝廷重臣、忠良之后,下至贩夫走卒、绿林好汉,所有人都被裹挟进这深不可测的欲望洪流之中,难以自拔。

01一探东林党之争:大权在握的宦官集体与力图革新、掌权的东林党冲突不断

这倒好,在木工房里、自己做的床上、宠幸两个番邦女人,这位天启帝,真是应了年号,开天辟地第一位。——《探金》

公元年,明光宗朱常洛长子朱由校登基,成为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定年号为天启。这位打小就不受万历皇帝宠爱的皇子,被群臣匆匆推举上至高无上的皇位,那年朱由校只有16岁。

因生母早逝,朱由校从小由乳母客氏抚养长大。天启帝刚一登基,便拜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赐婚客氏与魏忠贤,使二人结为“对食夫妻”。

然而,天启帝对客氏的过度重视激起了朝堂中东林党人的警惕心理——古往今来,外戚干政的事情层出不穷。他们有义务劝谏皇帝把客氏驱逐出宫,将外戚干政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

只可惜,东林党人千算万算,却算漏了一件事——盘踞在天启帝身边的客氏和魏忠贤,可不是什么好惹的人。

魏忠贤原本是泼皮无赖出身,因赌尽了身家,实在走投无路,这才选择自宫当太监,谋求一条出路。这人虽目不识丁,却在民间历练出一身本事,左右逢源、阿谀奉承的功夫是实打实的一流。对付天启帝,魏忠贤自有一套方法。

天启帝是天生的木匠奇才,手艺活儿极好,平日里喜好捣鼓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魏忠贤便在民间搜罗,带进宫里给他开眼。

这番投其所好的做法,让天启帝对魏忠贤很是信任,多次委以重任,魏忠贤便这么一步步爬到了权力的巅峰。他自封“九千九百岁”,身处大明王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独揽朝政大权,一时间天下人“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眼见魏忠贤权势滔天,东林党人坐不住了。他们上书进谏、讽喻朝政,希望天启帝惩治权贵贪纵枉法,整治吏治,实际上只有一个目的——扳倒魏忠贤。然而,这些奏章全都落入了魏忠贤的手中,知直不知曲的东林党人成为魏忠贤的眼中钉肉中刺。

历史上声势浩大的东林党狱悄然而至。小说《探金》中的奇案发生在天启五年,正是东林党争愈演愈烈之际,以魏忠贤为领袖的阉党以卫厂特务机构为爪牙,大肆打压东林党人,罗织罪名,将他们抓捕投入狱中,刑讯逼供,逼他们承认莫须有罪名,缴纳所谓的贪腐银两,以实现排除异己、中饱私囊的目的。

当年大力拥立天启帝的杨涟、左光斗都是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却在阉党的设计下被捕入狱,在狱中遭受着上口栓、滚水过背、恶疱涌起、铁刷沐身等令人发指的酷刑,最终依然难逃一死。而亲自下斩杀令的,竟然是他们推举登基的天启帝。

天启轻描淡写,仿佛这两个字根本不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一样:“查准了,该杀就杀。”还以为你会琢磨琢磨,怎么脱口就出来?行,这孩子行,比你爹利索。杨涟、左光斗,那可是把你从内宫里抢到前殿的人,你能顺当儿地当上皇上,全拜这二人豁出命撑着,现在你却说不要就不要,涂文辅心里一阵激血。——《探金》

东林党争时期,阉党迫害了许多德行兼备、清廉正直的东林党人,使得有助于维护大明江山稳固的肱骨之士大量流失,导致明朝贪腐横行、国库亏空,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02二探东厂锦衣卫之斗:表面一团和气,内里各自为政

田尔耕一阵厌恶,但又一想,官场自古如此,狐假虎威、贪赃枉法,大明官场更是如此,这种人这一满台都是。——《探金》

公元年,明太祖朱元璋一手设立锦衣卫,主要负责搜集军政情报、为皇帝保驾护航、缉拿要犯。作为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可以不经过刑部审问直接捉拿要犯,权力之大令人讶异。

后来,因锦衣卫权力过大,又缺少有力监管,出现种种滥用职权的现象,为此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废除锦衣卫。

直到明成祖朱棣登基,不顾明太祖禁令,执意恢复锦衣卫。为监视锦衣卫行使职权,又设立东厂机构,任用身边的宦官亲信担任领导。

东厂设立之初,与锦衣卫同为平级机构,二者相互掣肘、相互监管。东厂和锦衣卫都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两者区别在于锦衣卫属于外臣,而东厂离皇帝更近,属于内臣。

宦官统领的东厂因身处皇宫大内,又都是皇帝亲信,自然比锦衣卫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慢慢地,东厂的权力越来越大,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的领导关系。

在宦官魏忠贤掌权后,利用锦衣卫和东厂机构把持朝政,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处于宦官爪牙的监控之下。因此,东林党人针对宦官集团的任何行动,宦官集团都一清二楚,抓起人来也是一抓一个准。

虽然同属于宦官集团的领导之下,但是锦衣卫和东厂之间并非固若金汤,二者仍然在明里暗里相互较劲。锦衣卫里的人瞧不起东厂番子,不屑与之为伍,而东厂的人同样对锦衣卫不放心,想方设法地往锦衣卫里安插人手监视。

现在魏忠贤掌管锦衣卫,派人守教坊司,为的是搜罗非富即贵之人的把柄,说好听点,叫守夜;说不好听,就是拿锦衣卫当贼,做本该东厂番子干的活儿。——《探金》

小说《烟书》中,男主角赛青虽然明面上是风风光光的锦衣卫,实际上却被东厂派去蹲守勾栏之地,监视达官显贵的一举一动,从而获取情报。在他看来,锦衣卫本该做保家卫国的大事儿,斩除贪官污吏,而不是成天守在胭脂堆里找罪证,或者是去祸害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贫苦百姓。

实际上不仅仅只有像赛青这样的底层锦衣卫对东厂不满,就连锦衣卫的老大都指挥使、左都督田尔耕也对东厂番子颇有微词。东厂头目之一涂文辅为了牵制、监视田尔耕的权力,特地往锦衣卫安插手下许显纯。

然而,这许显纯嚣张跋扈惯了,在锦衣卫里行事丝毫不懂得收敛,对待犯人动辄打骂上刑,为捞取钱财不择手段,几次三番动用锦衣卫替东厂捞银子、抓捕忠臣的家眷投入诏狱。

田尔耕虽然内心厌恶许显纯、涂文辅,却不能与之撕破脸皮,只能虚与委蛇。明面上,田尔耕对东厂异常尊重,事必躬亲,实际上田尔耕也有自己的算盘,时刻盘算着将老宦官涂文辅取而代之。

作为明朝最重要的两个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本是为监督和制约权力的行使而设。但是随着二者的发展、权力的不断增大,锦衣卫和东厂的势力已远远超出了明朝皇帝的控制,尤其是对于一个像朱由校这样匆匆上马、又不擅长政事的皇帝来说,更是如此。

当这两个机构同属于宦官管辖之后,锦衣卫和东厂内部暗自较劲、明和暗不和的状况又导致了彼此的内耗。

对于明朝来说,锦衣卫和东厂是一把威力巨大又暗藏危险的双刃剑,皇帝大权的旁落导致这把双刃剑逐渐失控,沦落到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手中,最终为大明王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03三探底层百姓生存之苦:生活上难以为继,心理上担惊受怕,畏惧东厂番子打压

“延饲积欠相因,自天启元年以前至天启七年共欠一百五十余万,致使各路军饷积欠共二十七个月,千里荒沙,数万饥兵,食不果腹,衣不覆体,间有脱衣鞋而一饱者,有持器具贸半菽者,有马无刍牧而闲户自结者,有饥难忍而剪发粥市者,枵腹之怨,久酿,脱巾之变应生。”——《崇祯长编》

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揭竿而起,率兵攻打北京城时,负责城防的防守士兵既没有军费,更没有军粮,大明将领的士气非常低下,这才使得李自成一举攻破了北京城,逼得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

之所以明朝末年会出现“斗米千钱,人相食”、“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的现象,大可用“天灾人祸”一言以蔽之。

根据《明史·五行志》记载,15世纪初到明朝灭亡期间,每隔13年就会爆发一次大型的瘟疫,医疗条件落后的古代很难控制疫情的发展,这直接导致“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行人”的惨象比比皆是。

雪上加霜的是,明朝时期气候恶化,寒潮数次来袭,长期低温的气候使得农业、牧业遭受严重的打击,粮食产量下降,百姓生活难以为继,沦落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地步。

灶头有两块干了的黄面窝头,还没馊,墙角堆着小半筐咸鹅蛋,赛青拿了两个,又打了碗凉水,就蹲在房门口吃了起来。一早,梁正早早就起了,做饭。今天做多了些,白菜平日都是清水过一遍就吃,今天梁正放了猪油炒,白菜一下锅,就是咔嚓一阵爆香,梁正边炒边大口吸着那油爆香的味道,多少日子没见着了。——《探金》

别说是平民百姓吃不上饱饭,就连像赛青、梁正这样的锦衣卫平日里也没能吃饱,更别提沾个荤腥,整天吃的不是快馊掉的窝窝头,就是隔夜的白粥、剩饭。生活在皇城中尚且如此,更别提那些身处穷乡僻壤的百姓了。

除了吃不饱饭之外,百姓更害怕的是那些草菅人命的东厂番子,他们藏在墙头、屋外、人群中,时时刻刻地监视着所有人。只要说了东厂的坏话、做了违逆东厂的事情,就会被抓进诏狱之中,严刑拷问,甚至不由分说直接杀掉。

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活着就像是一场噩梦,不仅吃不饱、穿不暖,还得随时夹起尾巴做人,提心吊胆地在夹缝里求生存,一个行差踏错很可能给自己、给家庭带来灭顶之灾。

外城藏着的,只有番子,他们只关心谁在夜黑之后说着东厂的坏话,谁在暗中替东林党人在外城跑腿。况且那些东厂的番子,杀人的手段似乎并不比那些凶徒慈悲多少。——《探金》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烟书创作《探金》的目的,不仅仅是将这古人寻矿探金的故事从史海中发掘出来,讲给读者们听,更借此揭露了大明王朝之所以走向末路的真正原因:为争权夺利,宦官集团和东林党们不惜党同伐异;为谋一己之利,锦衣卫与东厂明争暗斗,各自为政;为苟活于世,贫苦百姓夹起尾巴做人……烟书笔下这条前往云南探金的道路,不仅仅揭开了明朝腥风血雨的序幕,更揭示了在欲望的裹挟下,人性复杂的一面。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金明朝为什么走向灭亡看锦衣卫探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