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书法与诗歌绘画音乐的跨界历史,是对艺
TUhjnbcbe - 2024/5/5 23:07:00

海昏侯刘贺大墓的开启,最让人激动不是里面金光闪闪的马蹄金,而是一个残木片上清晰可见的几个大字,字型方正,字体为隶属。看上去毫不贵重的书法残片却成为海昏侯刘贺大墓中价值连城的东西。

如果这个发现被最终确认的话,这可能要比晋朝陆机的字帖珍贵上千倍,成为比现存的陆机字帖更提前多年的字帖。

中国有了文字之后,书法就成为一种相辅相成的艺术存在。文字促进了书法的野蛮生长,书法赋予了文字无穷无尽的魅力。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在书法基础上又有了绘画、音乐、文学、诗歌等多种艺术流派。书法俨然成为中华艺术链的顶端艺术。今天我们就聊聊书法、文学、绘画、音乐的跨界历史,看看书法在中华艺术链的扩展延伸方面都有那些价值贡献。

书法在文学领域的艺术张力

文字的创立,是文学成为与书法艺术同时发展的一对亲兄弟。文学是在人们生活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特色、思想情感和时尚流行元素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人类体验大自然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同时,推动人类思想情感的不短升华。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追求,为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注入活力,也促进的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

如果说书法是形式,那么文学就是内容。中国的书法和文学,就这样相互融合、相互衬托,成为两朵姹紫嫣红的艺术奇葩,在艺术链的发展中成长。

以诗歌来论,通过两个方面来观照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苏轼在这个问题的上的两种看法。

首先是苏轼的书喻诗,也可以理解为以书论诗。顾名思义,就是以书法来谈论诗歌,把书法放在诗歌的前面。一般来说,书法给人的视角感觉是直接、自然和独具风格的一种体验,这是它独有的艺术表达方式,视角冲击感会比较强烈。人们在体验一副书法作品时,首先会对其独特的技法笔墨和精美绝伦的章法布局所震撼,这种强烈的艺术带入感让体验这幅作品的观者叹为观止,被其书法作品的艺术张力所感染。

苏轼在他的《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表达了自己书喻诗的观点。他说:“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苏轼这段话讲的是书法,紧接着他又转论诗,说:“至于诗亦然”。在苏轼看来,书法和诗歌的内在价值是一样的,变化莫测行云流水的艺术表达才称得上大师之作、上乘之作。

严羽在给《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里也提到这种观点。他说:“坡谷(苏东坡和黄庭坚)诸公之诗,如米元章(米芾)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夫子时气象。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

其次是苏轼的论书诗,也可以理解为以诗论书,用诗歌的形式来谈论书法。历史上古人不但书法来表现诗歌,使书法和诗歌完美结合,而且还用诗歌来描述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诗仙李白的《草书行歌》就用诗歌的形式描绘了怀素草书创作的场景:“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李白用他一贯肆无忌惮的的文笔,形象逼真的把狂草圣人怀素挥毫写字的情态,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眼前。

诗圣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一诗里,对唐代大诗人、书法家贺知章、张旭等人写诗写书的情状描绘的极为生动,他这样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以诗论诗,把张旭如醉如痴、旷达直率的写字的神态用诗歌夸张的表达出来,让人身临其境,也为张旭这位狂草圣人击掌。

苏轼在他的《次韵子由论书》里写道:“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貌妍容有颦,壁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这种论点可以说是苏轼一直坚持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观点的一种延伸,对于艺术链条顶端的书法来说,始终要坚持“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意境。文字是一种思想意境的表达,而书法则是对文字意境的提升。创作书法不但要追求法度之中的“意”,更要注重豪放之外的“理”,两者要相辅相成,才能彰显书法艺术的魅力。“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表明书法是一种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特征的艺术。

在苏轼对书法的理解中,他还认为书法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的艺术创作,具体鲜明的个性色彩,体现了创作者对书法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他在诗里写自己“我书造意本无法”,又在《石苍舒醉墨堂》一诗里说书法创作是“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古人就是在这种洒脱肆意、如醉如痴之中,像逍遥的神仙一般进行书法创作。

书法在文学上所彰显出的强大艺术生命力,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华文字是它的载体。中华民族文字进化历程,就是一部人类认识自然、了解世界、改造自然的历史。可以说中华祖先在创造出最初的文字形状时,书法也就随之产生。

书法是文字抒情的一种艺术,是作者表达内心丰富情感的一种方式。文学和书法一样,它的载体也是文字,文学也是以文字的形式,来表达作者内在的情趣志向。东汉蔡邕在他的《笔论》里说:“书者,抒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作为古人最常见的文学艺术方式,诗歌既可以言志趣,也可以寄情山水、游玩赏悦之时。如孔子说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正因为诗歌结合了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所以诗歌成为与书法艺术结合最完美的一种艺术。

诗人群体里,能文能书的诗人不胜枚举。王羲之的《兰亭序》无论从书法艺术还是文学艺术来说,都是两座高峰。其书法飘逸灵动,至今被众人临摹。其文字中的山水情怀更是跃然于纸上,读来让人心潮涌动。

杜牧是晚唐时期的大诗人,他与李商隐一起把唐代的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高潮。但他的书法和他的诗歌一样,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人只知他是大诗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大书法家。杜牧手写的《张好好诗并序》,被称为书法创作上一副精品,是一个书法与诗歌完美结合的文化珍品。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贴》,被后世大家赋予了“天下第三行书”的名号。这首诗在苏轼的所有诗歌作品里并不是上乘之作,但这首诗的书法艺术却成为千古名帖,成为他书法创作的巅峰之作,整幅作品的书法线条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被后人所推崇。黄庭坚大赞说:“东坡此诗似太白,犹恐太白有未道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

书法促进了绘画艺术的飞跃

在上古时期,古人喜欢用一些简单的线条来记录大自然存在的一切事物,像太阳、月亮、猪、羊、牛、狗以及人体,并把这些看到的动物、日月、草木、鱼虫等具体事物岩石之上,这些看上去既像画又像文字的简约线条,是古人认识大自然最好的例证。

在人类早期的部落生活中,随着日常生活设施的不断完善,无论是对人们活动形式的记录,还是对大自然具体事物的描绘,这些留存在石岩上的线条既是书法的雏形,也是绘画的雏形。不管是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还是到了良渚文化的玉器,都可以让我们看到在年前,我们的祖先在集体活动中已经有了绘画的意识,用这些简约的线条开创了绘画的先河。

商朝出现的甲骨文,虽然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但这些像图案一样的文字,却在上古时期人们的理解中,以画达意的成分可能要比现代人要多一些。所以可以肯定的说,这些文字就是简单的绘画作品。

甲骨文的出现,带动了绘画的发展。周朝礼仪文化的兴起,让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历史上第一个质的飞跃。春秋时期的孔子认为绘画的社会功能主要在于教育人,树立人的正确的意识。因此,春秋时期的绘画作品主要内容以古代圣贤、功臣、烈女和游侠义士等为主体,绘画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人物形象,向社会大众宣传他们的功德人品,让没有知识和文化的社会群体得到道德思想上的启蒙。

孔子的言论在很多程度上促进了古代人物画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后期古人在人物画的基础上又通过服饰、背景、地位等级、色彩等多种元素来表现人物特性及绘画的美感,这样一来,古人的绘画从简单的象形模拟和抽象线条,开始走向线、形、色、背景、透视等多种元素结合的绘画方向发展。

古人写诗作画的工具都是毛笔,使用的都是墨和宣纸,所以书法和绘画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里提出了绘画创作的“六法”要求,在创作是应该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形象、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但他所主张的绘画“六法”之说,除了“随类赋彩”不能应用于书法之外,其它五法皆可作为创作书法的标准。

唐代的书法理论家李嗣真在其《书后品》里,首次对书法创作提出了“逸”风的创作标准。“逸”的书法创作理念提出,是书法和绘画创作的精神内核完全统一了起来。“逸”的提出,对于古人书画创作方向更加明确,也给了创作者无限的创作空间和遐想,激发了书法和绘画创作者的灵感和激情。此后唐代的的朱景玄又在他的《唐代名画录》里提出了“逸品”说,五代的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里也提出了“逸”的概念并加以延展,他说:“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筒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

李嗣真所说的“逸”和黄休复所说的“逸”虽有相同的意思,但所指并不一样。“逸”是一个超凡脱俗、千马行空的的概念,类似于写散文时的“神”。黄休复的“笔筒形具,得之自然”提出了对绘画创作“逸”的要求,认为在绘画时技法已经不重要,对事物本身的描绘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在绘画中体现出非同凡响的内在精神气质。

书法作为艺术链的最顶端的艺术形式,它更强调“逸”的创作理念,更强调个体自身的精神属性。书法里的“法”应该是一种道法的概念,也强调在书法创作上应该凝聚个人的自我精神价值塑造。从表面上看,书法创作所倡导的“逸”似乎和“法”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相互背道而驰,实际是“法”是对书法艺术本身的价值的一种坚持,而“逸”更多体现了精神追求。

书法和绘画在艺术链上自古就“书画同源”说法,两者同时起步,共同发展,又相互影响。有人重视书法的研究,有人醉心于绘画创作,有人又集书法和绘画艺术于一身,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探索书法和绘画创作更深的未知领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书法和绘画沿着自身的方向平行发展,到了宋代,中国的艺术创作又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为了提高绘画艺术的价值,创作者尝试将书法艺术引入绘画,结果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两种艺术在同一部作品里出现,居然大放异彩,从艺术层面讲,这是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从精神层面讲,是人的精神属性好的融入到艺术作品里。

自此以后,中国书法与绘画的结合就更加紧密,原本在艺术链上不同的两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理论创新、技法创新,实现了最后的结合。中国画也从宋代之前的“无我之境”发展到“有我之境”,现实了一个飞跃,书、画、印相结合从此成为中国绘画的“法”体。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论.论用笔》里提出了“书法用笔同法”的概念。他说:“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驰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故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来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持有“书画用笔同法”观点的不止张彦远一人。郑焦也说:“书与画同出。画取形,书取象;画取多,书取少,凡象形者,皆可画也,不可画则无其书。”

进行书法与绘画创作时,在执笔上却是一致的,都要讲究指实、掌虚、悬腕等要点,做为艺术链上的两种艺术形式,其用笔和用墨有这么多共同点,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在细节上也能看到两者同宗同源的发展规律。

书法是抑扬顿挫的无声音乐

书法和绘画是一种视角艺术,说他们同宗同源很多人可以理解。那么书法和音乐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书法是视角的艺术。在艺术链上来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而音乐是有声的书法,两个有很多同理之处。

东汉文学家蔡邕说:“唯笔软则奇怪生焉。”这里的“奇怪”实际上指的是运笔时产生的各种千奇百怪的奇妙变化。书法的魅力就是通过毛笔变现出来的,用笔时的轻重、徐疾、粗细、方圆、阴阳、虚实、浓淡、枯润等等千变万化的姿态、神采都跃然于纸上。毛笔的柔软,手法的熟练,都通过笔墨字迹变化成一种艺术,充满灵动的音符,像音乐的跌宕起伏一般,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

书法看上去是一种简单的点线结合的艺术形式,但他不仅仅是白纸黑字这么简单,在每一个字型里,有创作者对结构、笔法、墨法、章法的个性理解和追求,书法是文字充满的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和节奏感。令人震撼的书法艺术实际上就是扣人心弦的音乐,要求在用笔的同时,做到心、眼、手和情感的高度统一。完成一幅书法做品和完成一首音乐作品一样,要在文字符号上加上个人的学识、秉性和精神追求,再把自我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正如丁洪《论书绝句》所写:“研墨心趋静,握笔情更浓。千般真善美,尽在一挥中。”

书法和音乐一样,也是人类的心灵活动,是人类情感活动的一种形式。书法的行云流水能给人一种音乐的感受。人们经常把写字当做一种消遣时间的活动,也是一种自我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活动,更是一种启发智慧、延年益寿的心灵活动。书法和音乐一样,在寻找美、歌颂美和塑造美的方面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智慧的大门,书法也和音乐一样,在寻找善、赞美善和传播善的方面给我们指引了一条光明之旅。书法是静态的艺术,音乐是动态的艺术,但书法的用笔抑扬顿挫,用墨的气韵律动以及点画结合的和谐之美,给人们带来了音乐的节奏感、旋律感。写一副字就像在谱一首曲,欣赏一副字就像在倾听一首歌。

沈尹默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有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可见,书法和音乐虽是艺术链上的两种艺术门类,但书法和音乐在神韵旋律方面高度相通,不但气韵相似,而且神形灵通。书法是视角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对人的情感和精神影响最大。音乐的节奏和乐调会强烈感染人的灵魂深处。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也说:“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苏白说:“中国的书法艺术,在我眼里,简直就是一种音乐,只不过它不是那种发于琴弦,授予听觉的艺术,而是一种用笔情墨谱写成的,隐藏于作品之中,须用艺术的眼睛才能感受到的‘视角音乐’。”音乐创作需要节奏、旋律、音色和声调这四个要素。书法作品也讲究节奏、章法、墨韵记落款钤印这四个要点。音乐的效果是通过敲击、弹拨、吹拉、吟唱等方式来体现它的节奏,书法是靠提按、轻重、快慢、徐疾等手法表现它的节奏。音乐以声音的方式传播,书法以线条的空间分布和笔法运动来传播。音乐通过节奏的规律变化来表达宇宙的美妙,来传递大自然万物无限和谐的之美感。书法也讲究人与自然的万物的和谐统一,两者在终极目标上完美相通。

张旭在说自己的书法创作时说:“闻鼓吹而得笔意”。鲁迅先生也说:“中国文字有三美,即意美用以感心,音美用以感耳,形美用以感目。这三美,书法都具备了。”书法和音乐在艺术链上如同一对各自跳着不同舞蹈的姊妹,把心灵、情感、天地万物都完美融合一起,并一起律动快感,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

书法、诗歌、绘画、音乐,这四个艺术链上的明珠,同宗同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缺少了谁,都会让彼此黯然失色,失去了谁,都会是一种让彼此失去生命力。愿它们生死相依,永远陪伴着人类生活的每一天,更高更好的表达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法与诗歌绘画音乐的跨界历史,是对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