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这种珍稀且昂贵的金属,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被视为权力和富裕的标志。其独特的光泽令人目不转睛;而其稀有性更是使其价值屡创新高。在古时候,黄金不单是财富的象征,它还代表着无与伦比的尊荣。那些掌握黄金的人,仿佛就握有了世上最尊贵的地位。
无毒的金子到底是怎么致人死亡的?实际上,当人们试图吞下较大的金块时,由于其硬度和无法被嚼碎,金块在吞咽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咽喉。更严重的是,金块因其不规则的棱角,在进入肠道后无法被分解消化。这导致金块在肠道中移动时,不断划伤肠壁,这些伤口很快就会被细菌感染。
采用吞金的自杀方法,其过程是极为痛苦的。个体不仅要忍受由金块造成的喉咙和腹部撕裂伤痛,还要面对因细菌感染所引起的高烧和腹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痛苦会导致休克,最终因感染和大量出血而导致死亡。
这种自杀方式的致命因素,并非特定于金子,而是因为吞下了坚硬、无法消化、棱角分明的物体。类似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吞咽未能顺利进行,导致窒息的情况下。例如,儿童因误吞花生等小食物而导致梗阻窒息的报道并不少见。
特别指出,吞金自杀的致命性在于吞入的物体过大、形状不规则,足以撕裂肠道,堵塞呼吸道。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有限,这些吞入物体无法从身体内部取出,受伤的肠道无法得到有效的消毒和止血处理,因此这类情况在当时几乎无解,只能等待死亡。
此外,古代的“金子”往往由于提纯技术不完善,含有诸如汞这类有毒物质,这进一步加剧了其危险性。
老黄金纯度竟然不高?在古代,由于技术限制,金属提炼的精度无法与今天的高科技仪器相比。例如,在古代,黄金的提炼多依赖手工操作,使得金属的纯度相对较低。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金属纯度的要求逐渐提高。如今,只有纯度达到99%的黄金才被认定为足金,而在过去,80%的纯度就足以称之为足金。
以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M16墓中出土的金器为例,通过X射线检测发现,这些金器的纯度在64%到94%之间,大多数低于90%,含有较多的银和少量铜。这些金器并未经过精密的冶炼处理,反映了古代金属提炼的自然状态。
汉代的金属货币,如马蹄金和麟趾金,其含金量约为70%,而金饼的纯度则更高,一般超过95%。这些金饼的大小和重量各不相同,最大的可达克。值得注意的是,汉代的金饼上还有纯度的区分,例如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上刻有“V”字标记。经专家鉴定,纯度在99%以上的金饼一般都有这种标记,表明“V”是一种成色标记。
虽然从纯含金量来看,古代的金饼并不比现代的金条更有价值,但它们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们承载了深厚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