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元宝是什么样的呢?
金和银作为天然的贵重金属,一直被我们的祖先当作货币使用,把金属铸造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以方便储存是历史上的广泛做法,比如汉朝的“马蹄金”,就是把黄金铸造成马蹄状的金饼。
现在说到的元宝,其实最早就是船形的银锭,她起源於唐朝,在唐朝建中初期(~)就有使用白银支付大宗马钱(支付买马的大笔数额款项)的记录;从出土的宝物中也証实:唐代已有银制的“饼”和“铤”,也就是仰面似船,伏面似案(桌面)的船形“银铤”。把“银铤”称为“元宝”始於元朝,元朝至元三年以平淮库(当时国家银库)的白银熔铸成“锭”,凡重量达50两者,名曰:“元宝”,也就是“元朝之宝”的意思。
当然,这个元宝的名字,也有说源于唐朝铸造的铜钱“开元通宝”,有人顺时针把钱上的字念下来,就变成了开通元宝,也因此用元宝指代钱了。
既然元宝重达五十两,揣着五斤重的大疙瘩出门买东西显然不是正常人的做法,而且,在中国的大多数历史时期,元宝都是政府储备用的货币,你真的拿出来购物,马上就会被人怀疑是偷来的。
真要进入流通,都会用“剪银夹”将元宝夹成小块。
而且,金银实在是太贵重了,更多的时候,大家是拿金银兑换成铜钱使用,而只有需要大众采购的时候,才使用金银。
祝看此文的您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