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试论黑体字
——“古典黑体字”应作为书法用字
中国汉字体系之一的黑体字,因其庄重醒目的个性特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履行着重要的文字功能。本文尝试对黑体字的有关问题做点探讨,求教于方家。
一、黑体字的特点。扁锋劲刷(米芾、启功把作书称作“刷字”),穿插避让。撇捺不尖,笔迹一样。方头方尾,主笔粗壮。横平竖直,不用弧线。结构严谨,字形神聚。黑白分明,平正对称。浑厚稳健,端庄通畅。朴素简洁,古朴时尚。趣味高雅,美观大方。魅力独特,触目入心。易于识认,便于阅读。公众喜欢,应用广泛。
二、黑体字的得名。通行说法是因其比其它字体尤其是刻板印刷的宋体字又粗又黑,故而被称作黑体字。时间大约在19世纪下半叶,具体是哪一年哪位先贤第一个把这种字体叫做“黑体”,难以确切考证。基本上是一人称多人应,“约定俗成”的叫了下来。也有学者根据其字形特征,把这种字体称作“方头字”“粗体字”。
三、黑体字的产生。流行说法是“模仿”。一种观点是“模仿宋体”。有学者认为是吸收宋体字的间架严谨特点,加粗横画和竖画一致,把耸肩角削平成等线状,变尖头细尾和头尾粗细不一的笔画为方形笔画,由此产生了黑体字(但没有被命名)。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黑体字的历史不到年。另一种主流观点是“模仿外文”。有学者认为是20世纪30至40年代模仿西方等线体活字风格设计的一种字体;也有学者认为是19世纪末期西方现代印刷术传入东方后,国人依据拉丁文手写体和日文的哥特体(模仿西文的等线体)所创造的。如果“模仿外文”说成立,黑体字的历史只有年左右。“模仿说”在印刷领域也许有一定道理。但从文字发展史上看,黑体字起源于对宋体字和西文日文的模仿,值得商榷。笔者认为黑体字得名晚出现早——是和篆隶楷字体并行产生并发展的,甚至早于篆隶楷,只不过夹杂在篆隶楷主流字体之间,字形又是“标准正书”而被同类的楷体字大名掩盖了。依据如下:
1、甲骨文中已经有黑体字形
不少甲骨文中,都有笔画粗细基本一样、字形相对工整的“准黑体字”,“类黑体字”。这里选用的图1、二、三中的一些文字(尤其是图2的“同”字),可以看做是黑体字的原始形态。这就是说,黑体字已经有多年历史,是殷商时期某个“贞人”(商吏官名。掌用龟占卜)书法家创造的一种字体,是早于篆隶楷产生的字体。或者说篆隶楷体是先贤从甲骨文中像“同”字一样比较规整的文字“体型”中受到启发创造的。中国印刷术大约在13世纪就传到了西方,西文中的黑体字,说不定是受中文字形启发创造的。
2、大篆也有黑体字的影子
大篆——石鼓文、金文,其字形特点、笔道粗细,都有黑体字影子。据专家考证,石鼓文是用短锋扁笔书写后刻在十面石鼓上的。
3、小篆也有黑体字影子
小篆,可以看做是等线体的黑体字。小篆鼻祖李斯的小篆亦称“玉箸”(筷子篆)。筷子基本上就是粗细一样。用笔圆活、笔画纤细如线、风格刚劲如铁而得名的“铁线篆”,与今日的细黑字,从用笔上说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今日的细黑吸收了铁线篆的笔法。
4、殳书也有黑体字特点
《说文解字》作者许慎说的“秦八体”之一殳书(刻在兵器上的文字)文字为了铸刻方便,常常对篆字削繁就简,呈现出黑体字的特点。图8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铜制兵符“阳陵虎符”,高3.14厘米,长8.9厘米,虎形,有左右两半。铭文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是关于符节制度的重要实物。其中的“皇”字可以看做是比较成熟的黑体字。
5、古钱币文字也有黑体字特征
传闻为秦丞相吕不韦所铸造的“秦半两”钱,“半”字是“黑篆”,“两”字和今日的黑体字,差别已经很小(图9)。汉武帝时期开始铸造的五铢钱,“五铢”两字可以看做是“黑篆体”字(图10)。
6、古印文字也有黑体字特点
带有黑体字特征的古印相当多。图11的汉代“皇后之玺”篆文,具有黑体字的主要特征,说是黑体字也无不可。书法史上,黑体字一直和骨、金、石文中的篆体字“伴生伴长”。经典的古印,都具有庄重大方的黑体字特征。由于篆体字的名气太大,把黑体字之名掩盖了。图12是年3月2日开始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海昏侯刘贺的“海”字大铜印。该印只有一个非常醒目的“海”字。虽是标准的篆体字(摹印篆),但具有笔画粗细一样、方头方尾、结构严谨、爽朗齐整的黑体字特征。值得一提的是,与海字大铜印同时展出的海昏侯马蹄金饼,其中三枚铸有隶书韵味、十分齐整的“上、中、下”三个字(图13)。这三个字——尤其是“中”字,完全是“标准的”黑体字。篆隶体的痕迹,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有意思的是,这个“中”字非常接近甲骨文的“中”字。更有意思的是,“上、中、下”字形几乎与当今黑体字的上中下没有区别,可以看做是古代的黑体字。还有“刘贺”印(图14),字体为汉代摹印的专用字体缪(miù)篆(亦称摹印篆)。但“贺”字的主要构件“目”则是典型的黑体字。笔者在展出现场看到这几个古代黑体字后,感到相当震撼!虽然只有“上、中、下、刘贺、海”区区六个字,但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何况这是“六滴水”——不同器物上的文字。有了刻在玉上、铸在金上、镂在铜上的“物证”,可以断言,黑体字起码在西汉初就已经“定型”——直接影响到隶书楷书的创造。饱读诗书当过27天皇帝的海昏侯刘贺(前93/92年—前59年)说不定就是黑体字的定型者,因此把刘贺作为黑体字的创造者也无不可。这样看来,黑体字的历史已经有多年了。从刘贺物品留下字体的风格看,黑体字在伴随大篆、小篆一路走来的过程中,吸收了篆体字、隶体字的特点所形成,而不是到了宋代在宋体字的基础上形成的(应该反过来说,宋体字是在黑体字的基础上把横画变细挑角露肩形成的,仍保留了黑体字方正的形态)。当然它在宋体字形成之后也吸收了宋体字和其他字体(例如民间瓷器、木器上的黑体字)乃至西文印刷体的营养逐步发展,形成了今日粗黑、细黑、中黑、特黑、美黑、方黑、宋黑、平黑、圆头黑等类型和诸多风格。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字和文化意蕴。
四、“古典黑体字”应作为书法用字
已形成“固定”的看法是,由于黑体字笔划整齐划一、造型方正且变化不大,所以它只是用于报刊印刷、书籍装帧、媒介宣传的一种装饰字体——美术字体,而不是书法用字体。
笔者的看法是,书法以汉字为原材料,只要用毛笔(尖毫、秃笔、扁锋)艺术地书写汉字,就是书法。因而只要把“古典黑体字”同近现代“印刷黑体字”区别开来,用毛笔书写古典黑体字就是书法。极而言之说,即便被称作“美术字”的黑体字,只要是用毛笔像书写篆隶楷行草那样一次性书写,而不是像制作美术字那样用尺子打格子填颜料,就是书法。
把黑体字作为书法用字的理由如下:
1、符合书坛的传统做法。笔者认为,今人所看到的篆书(金文、石文),是先贤在甲骨文基础上创造的“美术字”。大家知道,刻铸铭文,需要经过书写、刻模、浇铸、清砂等四道工艺过程,后三道工艺,对笔画难免有增削。清砂、打磨以后之文,已不完全是书写时的模样。因此,笔者认为,金文可视为古代的“美术字”——不是一次性书写成功的书法艺术。还有只能在碑帖上看到的隶书、楷书、行书等,都已经渗入了刻石工匠的创造或破坏,渗入了大自然剥蚀的“韵味”,都不是书法家的“原作”(启功先生主张学帖不学碑的道理所在),都可视作“古代美术字”。古代的“美术字”,已经被书坛接受为书法用字,把古代创造近现代蓬勃发展的黑体字,当作书法用字,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东汉书法家蔡邕认为楷体字是先秦(也有说汉代)上谷(今河北怀来)人王次仲“变古形”创造的。蔡邕说的“古形”,可以看做就是笔画平直、字形端庄、结构方正的黑体字。楷体字创造出来后,被推上了楷模、法式的高位,楷体字的源头黑体字反而被淡忘了。楷体字被认为是汉字的“标准字”,习书的“基础字”,它的源头黑体字作为书法用字有何不可呢?爨宝子碑、爨龙颜碑文被称作“爨体字”,被认为是隶书楷书之间的“过渡体”,笔画张扬挑起,结体较为活泼,血肉比较丰满。笔者觉得这种字体的骨架是黑体字——是把黑体字的“撇捺挑”加以“飘扬性”的改造而来。其中一些字的部件如“口”“曰”“四”“田”“目”就是黑体字。图15、图16中的“同”字,说它是楷体也行,说它是黑体也无不可,更重要的是它和图2甲骨文中的“同”字,没有大的区别。这说明“爨体”也是从骨文、石文、金文而来——从“黑篆”“黑隶”中而来。爨体字一直被书坛承认,习练者亦不少。既然如此,承认爨体的前辈黑体字可以作为书法用字,理所应当。至于隶体字也可以看做是古典黑体字的繁衍。不再赘述。
2、符合书法定义的内涵。《辞海》(年版)对“书法”词条的解释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指用中国式的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从权威工具书所下的书法“定义”中,可以读出:毛笔、书写、汉字、法则、艺术、中国等书学理论的重要概念,其中的毛笔、汉字是核心的“关键词”。毛笔书写的黑体字(造型艺术字:变形楷体、新魏体、宋体等,下同),所用书写工具是毛笔,所写的也是汉字(黑体是标准的正书)——有所变化(创新、发展)了的汉字,归入书法艺术领域应该是可以的。《辞海》的书法定义里,讲的是“中国式的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而黑体字乃至其他美术字一般是用排笔或改造过的(例如剪掉、烧掉毛笔尖锋)毛笔书写的,但这并不影响将其归入书法。因为在中国毛笔的发展史上,曾经有使用过“扁笔”的阶段。以写篆书闻名于世的李阳冰,写字前总是把笔头烧秃,故得了一个“笔虎”的外号。先贤们用非圆锥形毛笔书写的作品,被称作经典,今人用扁笔书写的黑体字等,被称作书法,应该是可以的(注:毛笔发展史上圆形、扁形毛笔并存的情况,笔者在已发文章《扁形毛笔——原始刻刀变种》中有专门阐述,这里打住)。书法,还有一个简单定义:书法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达情感意象的艺术。毛笔书写黑体字等也符合这一定义的内涵。谁能说用毛笔书写黑体字等,不是表达情感意象呢?
3、符合书法的发展规律。任何事物都是要向前发展的,书法艺术也不例外。黑体字和近现代产生的其他美术字,是社会发展历史前进推动的产物(社会变迁、*治运动、中心工作大量撰写标语口号之需),是经济发展商业日益繁荣的产物(经商开店办公司需要大量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广告招牌匾额等),是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产物(新闻、出版、印刷、设计、装修等行业对新颖书体的迫切需求)。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推动实践。在近现代社会生活实践中广泛使用的黑体字等美术字,书法理论应该承认它,总结它,然后再来指导它。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毛笔书写的黑体字等美术字纳入书法范畴,把它看作是中国汉字书体的组成部分,是与时俱进的需要,是丰富发展书法理论的需要,是推动书法事业继续前进的需要。有的书家,不是觉得书法在现代文化条件下存在着危机吗?如果能够承认黑体字等是书法,对遍布全国城乡各个角落的黑体字采取欢迎接纳态度,相信这种“危机感”不仅会消除,还会看到令人大开眼界大有可为的书法艺术新天地。
需要指出的是,《辞海》中没有“美术字”词条,在对“美术”词条的释义中说,“美术”一词欧洲17世纪开始使用,中国五四运动前后普遍应用这一名词。近数十年来,欧美各国已不大使用“美术”一词,往往以“艺术”一词统摄之。既然“美术”已经改“艺术”,“美术字”也可称之为“艺术字”。既然是“艺术字”——艺术书写的汉字,将黑体字等“收编”进书法园地,也是对黑体字等的创造者和之后的写作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上文已说到,黑体字源起甲骨文,比它稍晚诞生的大篆、小篆乃至演变为更晚的隶楷行草都是书法字体。为何篆书高居书法圣殿端坐第一把交椅,隶楷行草都有雅座,资格很老的“古典黑体字”就被排斥在门外呢?把“古典黑体字”作为篆隶楷行草一样“等级”的书法字体(纳入“正书”范围),是正本清源“落实*策”。如今,印刷黑体字形已有形态各异的几十种,相信用毛笔一次性书写的“古典黑体字”,被书法界承认为书法后,经过举办大赛等形式进行推动,也会像篆隶楷行草那样形成多种字形和风格,为书坛百花园增添一分亮丽的春色。
(注:文中配图均来自网络)
《中国书法千字文》金盾出版社年1月出版END作者简介夏廷献,河南省南阳市人。年出生于农家,年入伍,年从海*装备部某局*委岗位退休(海*大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时写大仿,与书法结缘。中学时,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参*后为连队书画骨干。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生命形态”。年出版了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提出了“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的观点,揭示了“兵法与书法”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探索了二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的内在规律。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年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千字文》。在《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脚本、游记文学、工具书等。
前文回顾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大美汉字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法本体构成“三要素”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坛的“时尚言行”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也说“书法命运”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也说书法的“流派”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也说“张扬个性”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说说“书法展”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说说“参展费”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现代书法史“断层”了吗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浅说当今书坛“以丑为美”的现象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也说“雷同”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浅析“审美趋同”现象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结绳说”是“唯心论”吗?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点画精到就能得奖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关于“入流”的对话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传统沃土上长出的一棵嫩苗——“流行书风提名展”印象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也为《爨宝子碑》辩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刻刀论纲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甲骨文的形成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毛笔的创造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笔头“四论”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执笔“四要领”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笔法十八种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从十六个比喻看用笔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用笔“九大关系”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毛笔的功能不能弱化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笔顺形成臆测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结字在于“均势”——试说萧何对结字理论的贡献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汉字是“方块字”——与郝文勉先生商榷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专利”不证明“汉字并非方块字”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什么不是书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临帖“临”什么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浅识“问墙”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抓住变异创造风格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我临《书谱》的做法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我临散氏盘铭文的做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抓住特点求得灵动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大胆用笔感悟力雄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临龙门魏碑悟正大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稳思慎之方可下笔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书写《孙子兵法》的
《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护尾要用“力”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心练是习书的一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写字与书法是两个概
《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署书还是循规蹈矩好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法内容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法形式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法风格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法精神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法品级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法批评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法鉴赏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法命运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试论书势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图画:汉字书法的本质特征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57--试论结字的九种方法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58用笔结字“辩证说”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59继承创新“自然论”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60试论简体字书法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61)试论“饰书”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62)榜书是中国书法的脊梁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63)试说地书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64)老年人习书的八个优势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65)从蔬菜味道说到书作味道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66)在东京银座看日本书法展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67)汉隶墨迹的经典作品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68)超大字:经典草书的神布局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69)超长画:经典书作中的神迹
夏廷献:《杂谈书法二十年》(选载)(70)狂草:书法人难以登顶的珠峰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