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术界关于“海昏”含义的各种解释与争议颇多,但古代汉文典籍中的许多地名、人名不能够从汉语训诂学予以解释,其真实含义需要结合古代历史文化、部族交往和民族语言学等多方面予以考察。
“海昏”作为一个地名,从其所处的区域历史文化、齐头式构词特点,并对照侗台语汉字地名意义进行考察,当为在今赣鄱地区的古越族聚落或城邑的遗留。从海昏地区紫金城遗址和昌邑城遗址的规模推断,以“海昏”为地名的聚落或城邑由来已久,应该先于海昏侯国存在。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遗址发掘现场考古中国配图
关于“海昏”名义或含义在学术界争论颇多,归纳起来,大致有4种:
一是湖海方位说。此说主要是把“海”解释为鄱阳湖或彭蠡泽,把“昏”解释为日落的西方,或西南方。由于鄱阳湖在秦汉时期并未形成,汉代海昏侯国或海昏县的东面并没有像海一样的大水,海昏就是“湖西”的说法不攻自破。或认为“昏”又通“婚”,“海昏地望:总纳十川”,“海昏”并举,说的正是彭蠡泽的“父母”结合为其水源之地。把“海”释为“湖”“泽”,把“昏”释为“婚”,“湖婚”之说与海昏侯墓园距彭蠡泽尚有近百里之遥的地望,或有牵强之处。
二是*治贬义说。此说将“海”训为“晦”,“昏”意指“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海昏”即“晦昏”;或训“海”为“大”,“海昏”意为“太昏昧”,“海昏侯”得名于刘贺的大量昏昧不当之行为,应有特别的*治象征意向。此说把“海昏”名义看成由宣帝所封刘贺而来,那么海昏县亦因海昏侯而得名。有学者认为,封刘贺为海昏侯,本来是宣帝效仿舜封其弟象于有鼻,自然没有必要在封号上对刘贺再予以侮辱;还有学者认为,这种贬义的称号除了封国之外,还强加于一个行*县,甚不合情理,况且,后世还有受封海昏侯者,说明其不具有贬义。
三是自然环境说。此说借用后世文学作品中“海气昏”的描述,认为海昏这个地名,既是表示江南卑湿的环境,也含有明显的*治色彩。此说用后世材料解释上古地名,显然不符合史料运用原则,难以服人。
四是部族方国说。此说认为“海昏”与西周青铜器柞伯鼎铭文中的地名“昏”有关,并从名称、铭文中涉及的地理位置、资源的争夺和地形地貌、文例等方面进行初步论证,说明柞伯鼎铭中的昏邑与考古发现的海昏侯国都城地理位置相合。或从出土金饼题字“南海海昏侯”,认为“南海”是“海昏侯”的“海”字真正寓意;“昏”取古“昏冥”之义,合起来为“南海昏冥”,这才是“海昏侯”得名的本源或简称,不过是当时对边域诸侯国或部族命名的个例。
此说具有一定见地,是探讨“海昏”地名来源的方向。但是,关于“昏”的地望,涉及周之“南国”与“南土”的含义,学术界争议颇大;如果将金饼墨书“南海”题字对照木牍书“南藩海昏侯”的重新释读,也有深入考察的必要;“昏”是否有可能与本应为双音节词“海昏”为同一个地名的省写,需要有佐证才能定论。
▲海昏侯马蹄金考古中国配图
地名的来源或其含义自然是有根据的。地名学家史为乐则概括县命名规律有8种:一是以民族、部族或古国命名,二是因历史事件命名,三是因历史遗迹而命名,四是因物产得名,五是因山水命名,六是以地形命名,七是以方位命名,八是表示吉祥或美好愿望。
其概括县名命名规律的性质,尤其是将以民族、部族或古国放在县命名首位考虑,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