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圣徒还是窃贼王圆箓道士百年祭
TUhjnbcbe - 2022/8/10 18:28:00
北京最好的雀斑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26055703496631&wfr=spider&for=pc

圣徒还是窃贼?王圆箓道士百年祭

公元年,王道士去世,距今年。

王道士本名叫王圆箓,或元录,法号法真,曾经当过兵勇,终身职业是道士,所以称王道士更准确便捷些。

没有去过敦煌莫高窟而知道王道士的人,都是通过当年余秋雨先生的那篇著名散文《道士塔》。文章中,王道士将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大量经卷等珍贵文物,以比废纸还低廉的价格,先后四次售卖给了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交付完几块马蹄金、铜板,这些人就用长长的驼队,将后来震惊世界的稀世之珍运源源送到了国外。这四个人,因为和王圆箓的交易,后来均成了著名考古学家、探险家、艺术史家、地理学家和国际敦煌学的开山鼻祖。

相信当初读过《道士塔》,而没有心思也没有机会去拓展视野、去深挖真相的人,都会被这个道士的蒙昧颟顸、无知贪婪而愤怒。大约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脑海中,为王道士绘制出一副猥琐、肮脏、卑贱的画像。但历史往往不这么单薄,真相往往并不容二维化,一人一事,都会有我们难以体验的鲜明和立体,以及那些或隐或现的、千丝万缕的根根蔓蔓,都有可能让我们或者震撼、惊讶,或者窒息。

清光绪初年,大约是公元年前后吧,20岁左右的王圆箓以一个巡防营兵勇的身份进入了肃州,也就是现在的酒泉市。在这个地方,这个湖北人一生的命运就和西北、和莫高窟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机缘,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和揣测,我们只是知道,兵勇王圆箓从此以后变成了道士法真。今天我们想起莫高窟,总会有艺术殿堂、宗教圣地等一系列的意境奔涌而入。但在当时,莫高窟宗教兴盛、贸易繁荣景象已经逝去了年,王圆箓即使曾经到过莫高窟,看到的也只能是一些残垣断壁和荒凉残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心境和感悟,让他把一生所有的灵与肉、荣与辱捆绑给了这片戈壁。

他开始收拾残破,重燃香火,让这里再一次奇迹般地出现在附近信众的视野里。他舍不得添置一件簇新的道袍、增加一份稍显丰盛的饭菜,把微薄的香火钱、法事费积攒起来,以蚂蚁撼山、积沙成塔的速率,一点点、一处处地清理卫生、维修洞窟、修复文物。当时是晚清,国事凋零,民生艰难,在很多人只为一碗饭、一件衣愁苦不堪,为寻找一块可以活命的土壤流离奔波的滚滚洪流之中,他应该显得特别异类。在一块芳华早去、飞鸟不留、风吹石动的沙滩上,他企图缔造出一片净土和天国。当然这期间,他也曾干过用石灰涂掉洞窟上曼妙的飞天壁画,然后请工匠画上威武不凡的财神爷像的蠢事。但他是道士,并不是今天可以放眼宇宙、囊括四海的文化学者、考古学家,他只是一个道士。我们该该看到的,是一个信仰者的狂热和执着。

后来,偶然的机遇让他和那个杨姓的抄经人发现了荒凉之下的惊天秘密。倘若王圆箓当时对这些散发着烟尘和破败气息的“垃圾”不屑一顾,甚至清理倾倒掉,那么不管他以往做过什么,不管他曾经多么信仰的多么纯净、多么坚贞,今天的我们完全有足够的理由将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他没有。

时年41岁的开始为这些“垃圾”的出路奔波,直到三年后,才有当局意识到其价值,但当朝宁可花费数亿的银两为老佛爷筹办一场华丽的生日宴会,也不愿意为这堆“垃圾”付出五千多两银子的运输费。并不是没有人识货,那些重见天日的佛经、写卷、铜像、绘画,被王公贵族、官僚们利用权力和职务之便顺手牵羊或强行侵占,私下炒作或相互赠送,成为他们沟通情感、联络关系的送礼“雅玩”。但这些人却并不是真正的识货,真正懂得其价值的人,又怎么忍心让这些成规模的文物碎片化、民间化、商品化。将一个美丽、高贵、圣洁的仙女,令其从天堂跌落凡尘,漂泊江湖,被人把玩股掌之间,变成一个人尽可夫、你争我夺青楼女子,这能叫爱吗?

除非动用国家力量,以*府行为进行系统保护、整理和研究,否则王圆箓手中这批惊世骇俗的“垃圾”就极有可能流失殆尽,如同香烟飘向了星空,更如同一抔清水洒向*沙,轻风过后,了然痕迹。所幸,王圆箓遇到了斯坦因。

这次相遇,王圆箓遇到了生命中的知音,敦煌莫高窟洞窟中那些价值无法估量的宝藏遇到了真正的识货人。很多研究者都诟病这次相遇,都认为斯坦因用如簧巧舌骗了王圆箓,或者是王圆箓贪图斯坦因的几块银锭。这样的揣测,似乎严重低估了王圆箓的智商和人品。如果不明白这些宝藏的价值,王圆箓不会为之奔波四方,更不会冒重大风险给当朝最高统治者上书;王圆箓一生节衣缩食,生活清苦节俭,而且事实证明,他所有的收入(包括出售文物所得),并没有用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满足自己欲望。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让这笔交易顺利达成的,不是王圆箓的愚蠢,更不是白花花银子诱发的市侩气,而是斯坦因那番自比玄奘的言论。一个偏执而狂热的教徒,遇到了另外一个偏执而狂热的探险家,这本身就已经足够让双方惊讶和震撼。没有必要怀疑斯坦因的真诚,如果没有信徒式偏执和狂热,他不会舍身犯险,万里漂泊,更不会在其后的几十年人生中,埋头一堆古旧破烂中搜寻文化秘密、感受艺术灵*。

一番语言并不顺畅的对话之后,一切国别、人种、文化、宗教,乃至职业的隔阂均烟消云散,浮现在王圆箓眼前的,定是多年前大唐贞观年间,那个为求取真经,在万里荒漠中艰难跋涉,在风霜雨雪中孤单飘摇的身影。这笔交易当然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敦煌艺术宝藏的大门就此畅通无阻了。

可能现在很多人会为这笔交易心痛无比,能理解这样的痛惜和愤恨。但回头平心静气地想想,这难道不是那些宝藏的幸运吗?纵使王圆箓当时持守原则,不答应斯坦因等人的要求,这些文物就能重现光芒吗?恐怕连能否善终都值得怀疑,其后中国的近半个世纪发生了些什么?其中任何一个,都将成为这批宝藏的浩劫和终结者。八国联*炮火下的圆明园、日本侵华日*铁蹄下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打砸抢热潮下的“四旧”……莫高窟洞窟中的它们,凭什么一定会更幸运?

所以,根本不必用“文化无国界、艺术全球通”的高帽子为王圆箓辩护,即使王圆箓将这些售卖所得用于吃喝嫖*抽,今天的我们也不该骂他。

(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圣徒还是窃贼王圆箓道士百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