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菏泽市巨野县有一个汉代故城叫昌邑,昌邑因海昏侯刘贺世袭封地而闻名。深入故地,抚今追昔,历史让人无限感慨,英雄豪杰也好,帝王将相也好,成也好,败也好,都已是无花无酒锄作田。而刘贺要么是大智若愚,要么是不爱江山爱美人,他不是崇祯,也不是刘禅,今天看来让人觉得有两者的基因组合。刘贺留下的历史,就是让菏泽巨野昌邑和江西南昌结下了不可分的历史之缘。南昌的名字就是从昌邑来的。
昌邑故城址位于巨野县大谢集镇昌邑集,北距巨野县城27公里,东南距金乡县城19公里,西南距成武县城30公里。因历史上*河多次水患,故城湮埋于地下。
昌邑故城残墙昌邑故城址发现于年,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昌邑,春秋战国时期为邑。秦时设县。西汉时期为郡治,景帝中元六年(前年)分梁地,置山阳国,封梁孝王之子刘定为王,从此昌邑城就成为王国之都。汉武帝建元五年(前年),改山阳国为山阳郡。天汉四年(前97年),山阳郡改为昌邑国,封刘髆为昌邑王。刘髆在位十一年,死后葬于昌邑东北12公里的巨野县红土山(年对该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刘髆去世后,刘贺嗣位。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昭帝驾崩,因无子嗣,刘贺被征为帝位(后被废为海昏侯)。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改昌邑国为山阳郡。至东汉,改为兖州刺史部。
据文献记载,战国至魏晋,昌邑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冶铁贸易中心,在西汉时期曾是全国49处从事铁器生产的官办地之一。年4月17日至11月30日,历史研究和考古部门依法、依规对巨野县昌邑故城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工作。通过此次勘探,对昌邑故城址的范围、时代和文化堆积等都有了基本了解。
(一)城墙、城门、壕沟。勘探结果表明,昌邑故城址略呈正方形,总边长约5.公里,其中东墙长1.公里,南墙长1.公里,西墙长1.公里,北墙长1.48公里。四城墙的宽度均在31米左右。墙体大部分保存较好,现存高度多在4—6米之间,城墙的底部在地表下约5.5—6.5米左右。
在四面的墙体上发现了6处夯土缺口,四城墙的外侧均有宽约50—80米宽的壕沟,深约2—4米。城墙外侧与壕沟内侧之间有一缓冲地带,宽约25—30米。
(二)夯土带。在A4与A5区交界处的南端发现一夯土带,地表下4.3米可见,直至6.6米不等。呈南北走向,长约90米,宽约25米,残高约2.5米,夯筑较差。
(三)墓葬区。主要位于D4区的西边沿和D5区的大部分,面积约平方米。在此区域内已发现有10余处单体面积大小不一的石结构遗迹,结合区域内还裸露有早年被当地村民挖出的墓坑及散落的石室墓的构件(包括西汉时期的画像石),初步认为,这些单体的石结构遗迹很可能与墓葬有关,故将该区暂定为墓葬区。
(四)窑址区。位于G1区的西南角,现为水塘,水塘底部距地表约2米深,面积约平方米。在水塘北侧的底部隐约还可以看到个别残存的窑室,其平面呈圆形,直径约1.5米,窑壁厚度约0.05米。
昌邑故城周边山东乡土文化研究院介绍了昌邑故城规划思路,指出昌邑故城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古代*河冲积的重要案例,对于进一步加强活化利用,划定遗址保护和展示区,实行多规合一,加强保护和利用意义重大。
与会专家围绕考古和保护规划制定畅所欲言,提出加强文物活化利用,做好金山崖墓、红土山汉墓保护开发,分批分期推进考古勘探,推进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做好大遗址保护和开发,加强昌邑王、海昏侯历史文化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等意见和建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昌邑故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蕴含信息量巨大,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极具保护利用价值。
学术研讨会取得丰硕成果,进一步明确了保护范围和内容,确立了下一步的考古工作要研究制定长期规划,做到多规合一,加强资源整合,加强展示利用,建立考古遗址公园,建立遗址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遗址的管理和保护等诸多问题。
菏泽昌邑故城址巨野昌邑历经刘髆、刘贺两位昌邑王,昌邑故城共为王都24年。刘贺去帝位,废昌邑国为山阳郡治,废帝刘贺又在此城生活至公元前63年,计11年6个月,再封为海昏侯,南赴豫章。豫章今南昌的地名来历和沿袭,始于汉高祖刘邦,高帝击败项羽,乃命御史大夫(后封颖阴候)灌婴率骑平定江南。当时赵陀乘刘、项相争时,占领越南,即今两广及安南一部分地区。汉高帝恐他窥视中原,乃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年)命灌婴建立豫章郡,翌年开始筑城据守。从此南昌就一直是江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乾元二年,废郡置“南昌*”,南昌之名始见于此。后又改置“南昌县”。南昌”就是“建昌之南”!建昌县脱胎于海昏县(前年-年),汉和帝永元16年(年)析海昏县置建昌。所以,南昌的名字由来与海昏侯刘贺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刘贺菏泽巨野封地昌邑的延续,因在长江以南,故谓之南昌。唐乾元二年的更名南昌*应为历史沿袭。乾元二年安史之乱时局动荡,现在想来,这一名当时有期盼国家安定,南方昌隆之意。
红土山汉墓全景刘贺从出生到离开,共在菏泽巨野昌邑城生活29年多。菏泽籍文化学者潘建荣认为,昌邑是刘贺终生不会忘记的故乡。据了解,刘髆的墓葬中当年出土的珍贵器物相对较少,且没有发现金器,这与出土文物数以万计的南昌海昏侯墓葬简直有天壤之别。在“视死如视生”盛行的汉代,是前王特别关爱后王过多地留下了遗产,还是另有隐情?
据潘建荣介绍,两代昌邑王在位期间积累了大量财富。按《汉书·张敞传》,张敞任山阳太守时,正是昌邑国刚废为山阳郡之时,时户口九万三千,人口五十万,占当时西汉总人口6%,且境内有铁矿,置铁官,是富庶之地。
“第一代昌邑王刘髆于天汉四年封王,汉武帝对其赏赐应当非常丰富,刘髆为王十一年,已积累大量财富。刘贺六岁为王,王十三年,应在父亲财富的基础上有更大积累。”潘建荣分析。刘贺由王变为太子,随即又为帝,前后两月,全由朝廷供给,不会消耗昌邑国财富。去帝号后回昌邑,尽管不再是诸侯王,但皇太后有旨“故昌邑王财产归刘贺所有”,且有“二千汤沐邑”户为其提供赋税和勤杂劳务。其收入作为全家二百余人的生活费用,基本不动用库存的昌邑王产。在刘贺被重新封侯、南下豫章之时,巨大的昌邑王产全部被运往海昏侯国。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大小马蹄金、麟金,可证这些*金为第一代昌邑王刘髆遗产,验证了《史记》、《汉书》记载无误。”潘建荣依据史料判断,刘贺从昌邑带走的财产主要是动产,包括金银珠玉和铜器、铁器、漆器、书简等生活、文化和礼仪用品。刘贺任海昏侯仅四年时间,封户四千,在任内不会增添很多新的财富,推知墓中财富大部分为两代昌邑王24年的积累。
潘建荣还认为,南昌海昏侯墓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大多镂刻有“昌邑国”铭文,还有书“昌邑九年”“昌邑十一年”文字的简书,都可证墓中文物属于原昌邑国运来之物。另外,墓中出土的皇家玉瑗、仪仗器、仪仗杆等多为刘贺从昌邑国带来的。
《汉书》记载,海昏侯刘贺于公元前63年封侯,公元前59年薨。四年之中,刘贺尽管拥有巨额财富,但其*治上没有多少自由,精神上受着极大压抑,并在这种压抑和忧郁中死去。
0多年后,江西师范大学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深入巨野昌邑故城等地考察。在座谈会上,双方希望建立长期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互访和交流,做好昌邑王和海昏侯文化深入研究。
刘髆谋太子位未成而死,刘贺紧接着便开始了自己跌宕起伏的*治生涯,用血和泪划出了一条令人叹息的“人生曲线”。
红土山汉墓出土陶器公元前74年4月17日,年幼的汉昭帝刘弗陵因病崩于长安未央宫。刘弗陵身后无嗣,谁来继承帝位?群臣讨论后认为,在武帝的六个儿子中,唯有皇四子广陵王刘胥还活着,帝位的继承非他莫属。大将*霍光则力排众议,认为早在武帝时便已将刘胥排除在帝位继承人之外。广陵王刘胥行事离谱,时常赤膊同狗熊、野猪等搏斗,与帝王的风范格格不入。这么一来二去,立嗣之议月余而不能决。在这种情况下,18岁的昌邑王刘贺便“捡漏”被锁定为皇位继承者。当年6月1日,刘贺于昭帝灵柩前继位。令人哭笑不得的是,27天后,权臣霍光等人以刘贺在27天内犯下25条罪状为由将其“罢免”。
在《汉书》的记载中,刘贺是一位不好读书不求上进,终日游猎,经常与马夫、屠夫饮酒作乐的浪荡公子哥。比如,刘贺自昌邑赴西安继任皇位时,就上演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据《汉书·武五子传》:“其日中,贺发,晡时至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从者马死相望于道。郎中令龚遂谏王,令还郎谒者五十余人。”正午时分,刘贺从昌邑出发,一路狂奔,每隔一段就有一匹累死在道旁。马匹越来越少,队伍行进速度渐缓,刘贺不得不听从郎中令龚遂的建议,安排随行的50多人折返回昌邑。
红土山汉墓出土玉器然而,如此急若星火的行程,竟不能使刘贺忘记玩乐:寻找“长鸣鸡”用于沿途解闷,遇到美女,刘贺让人掳掠纳入车中。昭帝刚刚安葬,刘贺便急匆匆地到前殿敲击钟磬,召入乐工,鼓吹歌舞,把所有的乐器都演奏起来;脱下丧服,他便乘坐辇毂带着盛大的仪仗,到北宫、桂宫观看耍弄野猪和斗虎的表演;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他竟然一天到晚混迹于昭帝的宫女之中。
而潘建荣经多年研究,对刘贺被“罢免”的原因提出独到见解。他依据史实,认为刘贺身边名儒多,也应该理性看待其游乐任性。“刘贺被废的主要原因是不学汉昭帝、唯霍光是听是尊十二年,而是急于夺取权臣霍光大权,要当名副其实真皇帝。”潘建荣分析。
探讨昌邑故城的前世今生,离不开两代昌邑王——刘髆和刘贺。自5年南昌海昏侯墓发掘成果被披露后,刘贺的名气便盖过了他的父亲。
在昌邑故城东北不远处,有一座名为金山的小山,刘贺称帝前曾经在此营建自己的陵墓。距刘贺废冢千余米处便是红土山汉墓,考古专家认为其便是刘髆之墓。昌邑故城、红土山汉墓、金山刘贺废冢,三处历史遗存集中在巨野县南部一个狭小的区域内,它们的背后隐藏着一座昌邑城和两代昌邑王的历史。
据菏泽市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潘建荣介绍,刘髆是汉武帝和宠姬李夫人所生之子。刘髆于公元前97年封昌邑王,为王11年。刘髆共有一子四女,他死后刘贺继王位,年约6岁,成为第二代昌邑王。刘髆、刘贺父子的“人生曲线”均与皇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潘建荣介绍,刘髆的大舅父是贰师将*李广利,二舅父李延年。公元前91年秋,因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被杀,太子虚位。公元前90年,李广利率十万大*攻打匈奴,丞相刘屈氂为其送行。因刘、李两家有姻亲关系,李广利求刘屈氂为其外甥昌邑王刘髆谋太子位,刘应诺。此事后来被人告密,汉武帝大怒,腰斩刘屈氂。李广利在漠北初战匈奴告捷,闻朝中变故,便率十万大*投降匈奴,汉武帝怒杀李广利全家。而刘髆二舅李延年及弟此前因淫乱后宫,已被诛杀。昌邑王刘髆失去靠山,不久去世。结合这一段时间里波谲云诡的宫廷争斗,不少研究者认为,刘髆死于非命。刘贺嗣位,成为西汉历史上第二代昌邑王。
翻开一部中国古代史,几乎在每一处历史遗存的背后,我们都可以看到英雄烈士的杀伐豪歌、才子佳人的儿女情长,也可以看到历史风云的波谲云诡、宫廷斗争的变幻无常。昌邑王—皇帝—海昏侯,一座昌邑故城为我们勾勒出了海昏侯刘贺的“人生曲线”。0多年后,江西师范大学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深入到巨野昌邑故城等地考察。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双方希望通过这次考察,建立长期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互访和交流,做好昌邑王和海昏侯文化深入研究。因为菏泽昌邑是刘贺生长的故乡,离开故土后卒于南昌,这就是菏泽昌邑和南昌的历史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