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新消费进入下半场,内卷化的红海市场如何找
TUhjnbcbe - 2023/1/13 21:11:00
点滴型白癜风应注意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406/4603899.html

新消费下半场如何看清趋势跨越周期?

内卷化的红海市场如何找准切入点突围?

产品创新如何洞察用户真实的隐性需求?

低成本引爆营销案例的成果逻辑是什么?

……

日前,马蹄社上海分社成员、海澜生活CEO韩乾源通过马蹄社线上兄弟连,就《新消费下半场的品牌突围之路》主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度分享。

马蹄社线上兄弟连是基于马蹄社成员线上社群的认知分享交流活动,同学们在社群中分享经验智慧、探讨落地方案,连接资源、共创增长。

以下内容为韩乾源分享实录

今天在马蹄社,跟大家聊一聊新消费,我最近比较明显的感觉就是新消费竞争的白热化,已经进入下半场。我自己是从0到1和从1到n都做过,涉及的品类也比较多,从3C、家电、消费电子到服饰、家纺、内衣、母婴,都有一些涉及,也会跟行业里边的很多朋友做交流,所以今天就是讲一讲我自己对新消费的一些心得。

今天主要分享四部分:

一是新消费品牌崛起的背景和动力;

二是进入下半场,品牌方也好、操盘手也好,需要进入的一些转变;

第三,是到下半场品牌的一些突围的路径;

第四,是企业如何持续增长的一些战略维度的总结。

其实新消费最近已经是比较热的话题了,咱们马蹄社也组织了非常多的分享,很多操盘手都来讲过。今年上半年,新消费整个融资规模也有四五百亿,有接近两百起,比较热的就是食品、饮料、餐饮等等,当然其实各个领域都比较热。

新消费崛起的背景和动力

整个新消费,我觉得这一波崛起是比较持久的,而且是大趋势,它背后基本上是四大动力:

第一个就是中国供应链的成熟。

目前我们在两百多个类目的产能,是全球第一,也就意味着两百多个类目里面可能有七、八十个我们具备输出全球的世界性品牌的能力,因为供应链已经是最强了。

供应链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全球领先的供应链,其实就可以做国内、国外双循环;第二类就是我们国内领先、未被全球改造的供应链。

第一类典型的就是手机,整个过程中我们充分参与到了世界的产业链,我们手机的产业链已经全球领先了,手机的品牌也输出全球了;还有一个典型是家电,今天我们家电的供应链也是具备输出全球的能力了,比如安克创新、石头科技等等,其实出海都做得非常好。

未被改造的供应链,典型的就是食品,因为它的国情、属性是不一样的,但对于我们创业来讲,可能更意味着机会,因为未被改造,意味着巨头的壁垒没有那么强,那我们做一个新消费,可能切入的机会是更大的。

但总体来讲,供应链让我们今天做品牌的难度比过去十年大大降低了。

第二个,是媒介的红利。

互联网的崛起,媒介从双微、一抖,到最近马蹄社组织过游学的B站、小红书这些新的流量洼地,其实给了这些新品牌触达消费者的机会。

而且目前我感觉个话语体系还是在发生转变的,过去咱们做品牌是大喇叭使劲喊,是强输出型的品牌,品牌是理想生活的定义者,原来做品牌是消费者需要什么由我来定义,那现在更多的是通过一种话语体系的转变,品牌变成了消费者理想生活的参与者,是我们一起来共创理想生活的方式,甚至是邀请用户来共创内容、共创产品,然后通过视频化的手段或者说媒介,比如小红书、知乎等等,快速触达消费者,那就有了跟大品牌一样的机会。

第三,是新人群。

我们有2.6亿的z世代,还有未来的老龄化、两亿新中产、小镇青年2.0。

这个小镇青年2.0,是原来在一线城市生活,迫于压力有可能从一线城市回到乡村,但是他的生活习惯还是带有这种消费的前瞻性,因此是一个2.0,未来下沉有巨大的潜力。

第四,是基础设施的成熟。

目前无论是移动支付也好,还是物流也好,包括互联网的反馈、制造业的反馈,比如像深圳它其实打磨一个产品从原型到上市时间是非常快的,效率都会远高于国外。

这些是这波新消费持久的、强势的动力,当然还有资本的助推。

天猫前两天也在说要扶持两千个新品牌,研究过往我们会发现,比如拿内衣类目来讲,年的双十一和年的双十一,头部的品牌差别是非常大的。没有永远的品牌,只有时代的品牌;没有永远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永远的社会共识,只有时代的社会共识。因此,企业需要持续的迭代。

未来,会有三类企业承受比较大的压力,也会有三类企业强势成长。

第一类,就是白牌企业会“死掉”,有品牌会替代无品牌。

这个典型就是南极人,去年做了亿的GMV。中国目前是一个哑铃型的社会,假设下沉市场的用户搜到五双袜子,其中四双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其中有一双南极人,他可能就买了。因此,品牌未来会吃掉白牌和工厂型的品牌。

第二类,是新品牌取代旧品牌。

比如典型的像babycare,它有可能会取代传统品牌,给了传统品牌比较大的压力。

新消费大部分崛起的路径是从一个细分赛道切入、从一个利基市场切入,比如典型的像喜茶、奈雪的茶、元气森林、花西子等等,从一个细分市场切入;第二类,就是目前传统品牌也在升级,做的比较好的比如中国李宁、波司登、桃李面包,升级的效果都不错;第三类,有可能是凭空造一个品类,比如泡泡玛特,原来没有这种情感型的需求,没有这种IP型的需求,随着新人群崛起产生了新需求,就用一个新品类去满足他。

这几种崛起的路径是目前普遍的三条。

第三类,是价值型的品牌,也是未来会做全球的品牌。

比如华为、小米,目前出海做的都不错,海外能占到百分之四五十的销量,这类品牌基本上未来会取代国外的大品牌。其实现在安踏上半年的销售也在线上超过了耐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未来,有品牌会替代无品牌、新品牌会替代旧品牌,价值型品牌会替代国外大牌,这就是三类品牌崛起、另外三类品牌会承受压力。

这是整个目前上半场新消费的一个现状,进入下半场后,我觉得有几个信号:

资本是比较敏感的,我们看投资,基本上从六月份开始是放缓了,各个赛道其实都会有比较明显的感知。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很多赛道其实是大局已定,因为基本上一个成熟的市场就是前两名会占到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剩下百分之二、三十被百分之八十的企业去做细分和瓜分。

这样的情况下,像美妆的赛道,彩妆已经有了完美日记、花西子、橘朵,再往后其实压力都非常大,这个时候资本在进美妆赛道的时候就非常谨慎了,再加上很多上市公司业绩又不达标,资本就很可能投一些像牙膏比如参半牙膏这种,可能不太敢进彩妆了。

这个时候,在上半场很多企业的一些指标也很容易被挑战。第一个,比如说做彩妆现在是营销玩得最好的,营销的费用其实是占比非常高的,有可能是一半以上;第二个,新消费品牌一进入线下就会亏钱,这个是非常尴尬的,但不做线下大概率不能称之为品牌的,因为一个真正的品牌一定是要有线下店的;第三个,就是目前的人群其实也会受到质疑,比如说现在彩妆的用户是Z世代,那他现在是因为没钱用我们的彩妆?他以后有钱了是不是会转用国外的大品牌?这个也是有待考究的。

所以,各个方面都会让资本觉得目前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此外,整个新消费现在打法的认知差是在消失的,原来咱们传统做三板斧,找个细分赛道,小红书五千篇、知乎一千篇,然后天猫李佳琦、薇娅直播收割一下,刷到第一,快速地去把这个第一个闭环做成。这样的打法、认知上现在已经没有差别了,包括今天我们讲的,明天就传播出去了,大家在认知上没有差别了。

整个新消费就进入内卷,什么叫内卷呢?原来江湖上就只有一本葵花宝典,现在每个人手里边都收到一本葵花宝典,作为品牌方,面临的选择是练还是不练?如果你去练,江湖所有人都练了,大家就全部内卷;如果不练呢,就有可能被别人“杀死”。这个就是目前的现状。

第三个,就是流量红利,最近衰退的还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我最近在看很多Z世代的研究,我觉得KOL、KOC的公信力最近都是在下降的,用户看到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你在做广告了。而且,像过去李佳琦直播带火花西子、老罗带火小龙虾这样通过直播带火一个品牌,已经基本没戏了。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去跟用户粘性做强深度的互动?怎么做一个用户共创型的品牌、有粉丝的品牌?我觉得这是下半场比较有压力的点。

新消费进入下半场的几个转变

进入下半场,会产生四个转变:

第一个,要从流量到留量,也就是说,进入下半场,有复购才是品牌。

如果没有复购、没有这种价值型的指标,那其实在下半场大概率有可能会被大浪淘沙。因为流量型基本上是靠营销费用,然后“一停药”流量就下滑。

第二个,是要由爆品到品牌的转变。

大家现在都说做爆品,做一个爆品有可能很容易,但是持续地做爆品、真正形成自己的差异化,是非常难的,因为现在做出来一个爆品,即使锁定一些专利的排他、技术的排他,基本上别人抄袭和跟进也就是在三个月左右。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是你把这个品类带火了,反而给后进入的巨头教育了市场。

因此我们说,只有真正形成自己的差异化才是品牌。因为爆品总会有兴衰,而品牌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可以跨越周期的。如何去做跨越周期的大单品,是下半场的能力。

第三个,是从线上到全域的转变。

上半场的时候,主要是做线上,那下半场就需要去做线上加线下、公域加私域,可能私域的占比都要到20%甚至30%,线下也要占到一定的比例。

而且一定要有定价权,在下半场,我认为再做大品牌平替的那种性价比品牌是比较难了,要做价值型的品牌,而如果没有定价权,在线下几乎无法生存。

第四个,是从短期增长到长期增长的转变。

如果说上半场我们是剑宗,一招一式地练,我们三板斧练好,走过一个循环——烧钱、拉高数据、再烧钱、融资——这在上半场是行得通的,那下半场你要真正的变成气宗,从剑宗到气宗的转变,也就是说下半场你要练内功。

这个内功,包括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清不清晰?企业的组织力打造的如何?包括大家的向心力、团队的咬合度,以及对新玩法的理解能不能跟得上,而且数字化的部分、线下经营的部分,这些其实是下半场里边比较大的一个考验,这就是真正的内功了。

进入下半场,不仅是新品牌,传统品牌也会面临压力,因为现在新品牌所谓的三板斧基本上传统品牌也学会了,下半场是新品牌和传统品牌角逐的一个大战场,传统品牌有可能裂变出来新品牌,或者用新玩法去应对目前增长乏力的情况,战场上是一个比较焦灼的状态。

下半场品牌的4种突围路径

接下来我大概谈四个下半场的突围路径,案例基本上是二十亿、三十亿规模以上,已经跑完0到1的过程了,因为如果现在我们再分享0到1的案例,对大家的借鉴性是有限的,因为在下半场可能会“死”很多品牌,有可能我们今天讲的网红案例明天就“死”了,所以我们今天还是要分享一些跑过0到1或者进入正循环的突围路径。

第一个,是DtoC驱动增长。

这个驱动增长不是说它就靠这个活着,这个是它成功的一个主要驱动因素。第一个典型就是喜茶。上半场的品牌都是产品驱动型,但喜茶是产品加渠道双轮驱动,它有自己的护城河。如果只做线上、只做天猫,那不叫DtoC品牌,只能叫Dto天猫toC,或者是Dto拼多多toC。

在国外,我们可以做独立站,真正DtoC地自建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消费进入下半场,内卷化的红海市场如何找